为了生活垃圾要干湿分离,小区党支部、居委会加物业,煞费苦心,使尽十八般武艺——大会小会动员、强调。循循善诱,如何的举手之劳、如何的绿色环保;小垃圾桶,一卷卷的垃圾袋还送上门来,显眼的墙上还张贴了醒目的标语。怎奈效果不怎么样。
楼下站的那两个半人高塑料垃圾桶,长得一模一样。粗心的业主们,本来就不待见夏日里味道不好闻的它们,扔个垃圾就像近距离投篮一样,投中的就欢喜庆幸一下;投不中时,天女散花,哗啦啦的垃圾袋反而撒落一地。苍蝇们嘤嘤嗡嗡时,人们更是对垃圾桶退避三舍,近距离投篮成了中距离投篮,“命中率”越差,散落的垃圾越多……
常去女儿家,西藏南路上黄浦丽园,塑料垃圾桶和我们小区里的身材相貌一模一样。只见垃圾桶身上有一个一尺见方斗大的“干”字,下面有括号提示(普通垃圾);相伴的另一个垃圾桶上面也一个同样大小的“湿”字,下面也有括号注明(餐厨垃圾)。“干”、“湿”斗大的两个字,一目了然,凡是走过路过的人们,却也没有投篮动作,依次规规矩矩地把拎着的垃圾袋分门别类放进垃圾桶里。
一样的垃圾桶,一样的倒垃圾,一样的干湿分离要求,费点儿心思,事情做得细致和粗糙,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做事情,往往声势浩大却不注重细节。既然做了,不如花精力学习、琢磨一下,要点是什么?实际的操作难度在哪里?如果全上海的塑料垃圾桶都披上“干”“湿”两个字,干湿分离、绿色环保不就真正落到实处了?
其他涉及文明的事情,大概与这样处理垃圾的文明也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