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鱼还多,云南万人捉鱼真壮观”——从网上看到的这件趣事,成为阿弟一家晚餐时的话题。
阿弟爸爸首先想到的是广西、贵州一带的“闹鱼节”,这是苗族、侗族的民族节庆,已有450多年历史。鱼象征着福气,抓得越多,福气越多。闹鱼节有一系列仪式,当用以醉鱼的“都令”草投入河里,“陪人”挽住假装喝了三口河水被药倒的“主办人”在河里跌跌冲冲时,呼声响起,人们感谢祥鱼喜添福气,祈祷鼠患病虫皆除,祈福庄稼丰产丰收。此时,主办方开始向河里抛投活鱼,人们纷纷冲向河里徒手抢抓。岸上观者如堵,水中鱼蹿人闹,水花飞溅,喧腾满河。阿弟爸爸觉得,闹鱼节保留了农耕文明的原生态气息,祈福添福气既有民间传说的历史传承,又有广泛的心理需求,所以历久不衰。
阿弟妈妈觉得云南孟连县的孟连娜允神鱼节好像更加热烈: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达18吨,还有最高5000元的奖金。由于规定以抓到的单体最大的鱼来定名次发奖金,而鲶鱼个体最大,但是鲶鱼最犟最滑最难抓,所以观众几乎与抓鱼者一样兴致奇高。神鱼节同闹鱼节一样,通过抓鱼这种娱乐活动,营造欢乐甚至是狂欢的氛围。
阿弟认为闹鱼节也好神鱼节也罢,其实就是主办者的施鱼节,其实就是施鱼于众。但是如果郑重其事地举办盛大仪式把鱼分发给现场的人群,似乎可以省不少事,主事者还可以博得“送有余”的好名声——但是,一则鱼的大小不一难公平,二则到场人数太多难顾全,三则受者不当回事效果差。而抛鱼入河,需者自抓,吸引人踩入水中抢抓活鱼,可以在公平的竞争中让人有得到参与机会的欣喜,可以让抓获者有切实获得的欢喜,可以让抓鱼者在同拼力逃窜的鱼的较量中体会到斗智斗勇斗迅而终获胜局的大喜,可以让空手而归者发出感慨的欢笑,可以让所有的在场者懂得在我们的每一份“得到”的欢乐面前,其实是在庆幸我们的付出之劳。
阿弟爸爸和阿弟妈妈相视一笑,算是无声的肯定。而阿弟,比平时多吃了半碗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