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菜,是江南老家夏日里一种特开胃的下饭菜。在老家,菱角菜虽算不上野菜,但也不是家常蔬菜,像“特供”食品一样,菜市场难以寻其踪迹,原因只有一个,菱角菜和萝卜菜、南瓜藤一样,过去是民间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衍生出的一道准土菜。
菱角菜,说白了,就是菱角的茎蔓;水莲一样,有青有褐或暗红,形似擀面杖,头尾略细,中间稍粗,若有十来根盘结在一起,看上去犹如盛开的大菊花。老家菱湖较多,一到盛夏,人们便开始采菱,摘下菱角,茎蔓大多弃于水中自然腐烂成有机养料,那是鱼儿的美味。而勤俭人家,会摘下一些做成菱角菜。
记忆中,母亲把摘下的菱角菜掐去菱根,留下尖头的部分,放进木盆里,搓揉出褐色汁水,然后用清水洗净,稍微风干后撒上粗盐腌渍一夜。第二天,那青褐色菱角菜犹如红艳艳的菱角开水煮后变黑一样,黑不溜秋的没啥色相,可阵阵清香味道却扑鼻而来。切点干椒和蒜子,热锅热油,将椒蒜煸香倒入盐渍后的菱角菜,与韭菜十八铲一样快炒后起锅,一种带有水气的清香便满屋飘逸。这样的菱角菜耐嚼,与黄牛肉一样,越嚼越香,香润舌尖后,有一种开胃的辣气,隐隐的咸,能将因夏日高温寡淡的食欲高高吊起。
大学毕业后定居在江北一个临江小城后,那味道与老家的老屋老树一样,悄悄隐匿于记忆中狭小的单元里。上周末,在一酒店吃早餐,诸多的开胃小菜中竟然有菱角菜,大喜。一尝,舌头却感到一阵涩苦和微酸,很不好受的滋味,远没老家的那味道。我问一旁的服务生这是什么菜,他说是菱角菜,准原生态菜,粗纤维,有极高的核黄素。又问,“这味咋这样?”她竟答非所问,说什么黄连虽苦可是苦口良药。我也无意再问下去了。
回家后,接到母亲的电话,我将在武汉吃菱角菜一事告诉母亲,母亲说你咋还记着这菜,难入口是因为菜没揉好。后来,从一徽菜厨师口中得知,菱角菜先要搓揉出褐色汁水,这褐色汁水如菱角皮一样含大量丹宁酸和酶酸成分,祛除这些苦涩成分后还要用盐渍,盐中的碱性成分中和其残余的酸性分子后,这样菱角菜味道得以升华,有清逸的气息,粗朴却耐人回味。
好些年没吃过菱角菜了,人到中年,怀旧感也悄然萌生,在我心中,菱角菜,既是夏日里一道清香开胃的下饭菜,更是一种充满温馨怀旧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