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宁元年(公元前三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表示要娶汉女为妻,两国结亲,永远修好,元帝答应他的请求,将后宫待召的王昭君嫁给了他。
在当时采用这种结亲的方式,搞好双边关系,实现民族统一,应该说是一个创举,是件好事。但是据野史说,元帝之所以将昭君嫁给呼韩邪,是因为听说她长得丑陋——然而也只是“听说”而已,并未亲见。那时候,元帝从后宫选美,并不是亲自去挨个儿挑,而全凭当时的画匠毛延寿画像取定。据说毛延寿贪财索贿,欺上瞒下,送了钱财的,就被画得好看些,反之则“恶图之”,送到元帝那儿,害得人家宫女永不得见天日。王昭君自恃其貌,没给毛延寿“烧香”,结果被画得丑陋不堪,骗了元帝,落得幽禁后宫多年。这天,昭君要走了,奉召去见元帝,一见面,元帝才发现王昭君非常美丽,光彩照人,悚动左右,与画像完全对不上号,气悔之下,穷究作弊之人,将毛延寿推到市上杀了。
既然已经答应呼韩邪单于,不能反悔,元帝怅憾不已,只得忍痛割爱,打点金银珠玉,送别昭君。
故事出自《西京杂记》,正史中并无此一段公案。毛延寿“砍”了一千多年了,据说他死后,有人从他家里搜查出家资巨万,全是勒索来的不义之财;他留给后人的不是艺术作品,而是贪贿、堕落、害人的骂名,为历史上正直的文艺家所不齿。时隔已久,也只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历史上对此评价也并不一致。王安石《明妃曲二首》里就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认为毛延寿死得很冤。他认为画像是一门艺术,要把生活中人的“意态”丝毫不差地表现在纸上并不容易,特别是“意”,也就是气质、内涵,表达完美,需要高超的技巧和修养。一个画匠连白描的功底都不一定掌握,王昭君(包括其他宫女)是美是丑,他即使不“恶图之”,恐怕也难真实地“图”出来。汉元帝的昏聩,由此可见一斑。而昭君因为这一点,成了“爱国”使者,民族和睦的楷模。
一个汉宫侍女,忠君嫁胡,不一定很情愿,“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虽不情愿,也还属于忠君之类,何况“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明妃曲二首》)呼韩邪单于待她恩厚,远过元帝。
昭君与屈原命运稍似,昭君有怨,屈原有愤,昭君“侨居”毡城,屈原哀郢沉湘。昭君是元帝“派”去“和番”的,可谓忠操,现在叫“爱国”,勉强说得过去。而屈原却不是“忠君”,而是抱怨楚王而行吟泽畔,隐居橘园,最后投入汨罗江。所以说他是哀楚而非爱楚,以后又演化说是“爱国”,就更没有根据。好在“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同上》)白纸黑字的史料,可以征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