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派经典《赵氏孤儿》
秦来来
  秦来来

  朱强,喜欢京剧的人都知道,当今舞台上,是传承、弘扬马(连良)派艺术的佼佼者。那日,我趁去北京大学做讲座的机会,与朱强见了面,和他谈谈关于“马派戏”的见解。

  现今年富力强的朱强是沈阳人,1972年考入沈阳京剧院少艺班,跟老生名家于魁智是同班同学。让他与马派艺术结缘的,是他的开蒙老师尹月樵。尹月樵是马连良先生三位女弟子之一(另两位是天津的李玉书、河南越调的申凤梅),也许尹先生很喜欢这个好学的孩子朱强,每当她演戏的时候,不论是《打渔杀家》《清官册》《打登州》,总把他带在身边,除了让他在侧幕看戏,还时不时或让他扮个报子,或让他来个家院……渐渐的,给朱强打下了比较扎实的“马派”的基础,身上利索、脚底扎实、嘴上干净、做派规矩。这让如今的朱强感触很深:幸亏当年尹老师给我基础打得好!

  更让朱强喜出望外的是,1987年,趁着张学津先生去沈阳演出的当口,剧团领导支持他、培养他,让他拜了张学津先生为师,正式归入“马门”。

  1988年,朱强被选入中国戏曲学院明星班深造,又跟着马派传人迟金声先生学了不少马派戏。更令他感到幸运、幸福的是,1994年他正式调入北京京剧院。1991年,朱强在北京举办了马派专场,他演的《赵氏孤儿》等,使他名噪京师,也奠定了他在同龄人中“马派第一传人”的地位。

  因此,拍摄京剧电影《赵氏孤儿》的任务下来后,他成了毫无争议的一号角色程婴的人选。

  就是这个《赵氏孤儿》,从上世纪80年代学演,到1991年演出获得成功,直到现在朱强年过“知天命”,还在细细琢磨,不断有新的感受。张学津先生的《赵氏孤儿》,朱强看了无数遍,“从1986年老师到沈阳巡演开始,一直到他晚年,我们爷儿俩一起演,我都在看。我觉得老师的演出也在变化,生动也在加强,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内涵,是他历经沧桑、学艺那么多年对戏、对人物的体会,越发深层地表现出来了。”朱强根据他对老师的观察,对老师演出的人物把握,一遍遍地咂味、一次次地感受、一场场地消化,慢慢体会到了老师乃至马连良先生当年创作这个戏的感受。

  “戏里那段著名的‘反二黄’唱腔,技巧上没有那么难、那么高深;但要唱得入味入情、符合人物、催人泪下,你得全身心的投入。”朱强深有感触地说:“年轻时唱这段唱腔时,只是一个唱,字唱对了、腔唱准了,就行了。可是,程婴含冤受辱15年,他的这种煎熬的心情、屈辱的人生向谁倾诉。忽然有一天,孤儿长大了,他可以把真情揭露,洗清冤屈,报仇雪恨……都要在唱段中体现出来,这就是我这么多年的磨炼反映出来的。你心里想多少,观众就能感觉多少;你心里没想到,观众一定感受不到。装是装不出来的,作悲痛状是没有用的。”

  所以,在拍摄影片《赵氏孤儿》时,很多专家说,朱强扮演的程婴,前后两个人物,戴黑胡子和白胡子(指青年和中年)时,声音的处理都不一样,可见朱强已经有了自己的程婴了。剧场演出时,“说破”那一场,每每朱强上场,未到开口,观众就把掌声送给了他,因为观众看到的不是朱强,是程婴,是一个满怀屈辱、饱尝苦难、坚忍不拔的英雄。

  几十年来,朱强演了多少场《赵氏孤儿》也许已经记不清楚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上海教研/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上海教研
   第B04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请安静些
“当时枉杀毛延寿”
马派经典《赵氏孤儿》
余秋雨被拒的理由
待采的茄子(钢笔画)
天涯海角
白领爸爸的读书会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马派经典《赵氏孤儿》 2016-08-24 2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