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从尊重到敬重
1884年5月7日,卢慕贞在与年方19岁的孙中山定亲后不久就结婚了。因大哥孙眉的关系,孙家家境富裕,所以,婚礼办得相当热闹。结婚地点在孙中山老宅左边的一间新建平房里,按当地的风俗,在家中正厅立了字架,立字为德明(沈按:孙中山幼名帝象,字德明,号日新),两旁对联为“长发其祥,五世其昌”,特别醒目,给贺喜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中山当时在香港英国殖民当局办的中等学校中央书院(1889年改名域多利书院,1894年改名皇仁书院)就读,他志向远大,没有像他大哥孙眉所希望的那样把结婚视作生活的藩篱。
后来远在檀香山的孙眉获悉弟弟还是在香港读书时入洗基督教,非常生气。他借口自己生意失败需要弟弟帮助,把孙中山召回檀香山。可孙中山根本接受不了大哥的严厉斥责和管束,1885年4月与哥哥大吵一场后竟负气不辞而别回国。孙中山先回到故乡翠亨村,8月前往香港中央书院复学。
孙中山在1886年夏抱着“医亦救人之术”,放弃仕途和当传教士等职业,毅然进入了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今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旧址)。1887年,他又进入香港雅丽氏医院开设的西医书院(即今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他埋首书海,只有在假期才回故乡与卢慕贞团聚,对过门后才认识的夫人,开始时夫妻的感情并不深厚。但孙中山赴檀香山后接受良好的西式教育,知书达理,每逢回乡,对言语不多的卢慕贞相敬如宾。随着时光的流逝,孙中山对卢慕贞加深了了解,为她孝顺、勤劳和贤惠的行为所感动,渐生敬意。
卢慕贞自幼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长期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成长,深知作为一个女性结婚后该如何立身处世。由于家庭环境,作为长女,她自小勤快,素以孝敬而闻名乡里,尤擅女红。在婚后的数年中,尽管孙中山回乡并不多,但每次回家,卢慕贞总为他缝制一套新衣服和鞋袜,连婆婆杨太夫人身上的穿戴也多出于卢慕贞之手。
相传有一件事使孙中山为卢慕贞通情达理而深受感动,使他对妻子的感情从尊重转为敬重。据唐仕进先生在《孙中山元配卢慕贞的故事》一文中所记,有一次孙中山返乡,基督教一位牧师到翠亨村传教,作为基督徒的孙中山为尽地主之谊,热情地把他接到家中居住。和孙中山先生的大哥孙眉一样,他们父母也是一向极力反对儿子信奉基督教的,只是当年儿子远在香港,自作主张入教,实在是奈何不得他,但内心充满了对基督教的反感,甚至憎恶。如今,他们见儿子把基督教牧师接到家中居住,马上流露出不满之情。读书不多、恪守传统的卢慕贞,虽然对基督教谈不上了解,更无好感可言,但她知道丈夫是位信教的人,早在她结婚时,与孙中山过从甚密的牧师喜嘉理,曾到翠亨村道贺,居数日而去。这回,卢慕贞见公婆面有愠色,想到牧师是丈夫请来的客人,应以礼相待,就百般劝慰公婆,对牧师热情招待。当牧师离去时,对卢慕贞的热情好客赞不绝口。
最令孙中山感动的是,1888年春,父亲孙达成病重至逝世那段日子里,他和大哥返乡探望父亲,亲眼看到卢慕贞在父亲病榻前,寸步不离,亲奉汤药。应当说,卢慕贞与孙中山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了解,夫妻感情渐生,日见和睦。
1891年10月20日,两人结婚七年后,儿子孙科在翠亨村诞生。
1892年7月,孙中山以全校之冠的优秀成绩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同年,由他设计的新居落成(即现在的孙中山故居),卢慕贞搬回入门左边的房间居住。这段时期,孙中山在澳门、石岐、广州行医,经常回家。据孙科在《八十述略》中说:“我出生的第二年,国父在澳门开了一家中西药局,执业行医,所以我就跟母亲搬到澳门与父亲同住。不久之后,又迁居香港。”1894年,长女孙娫在翠亨村出生。这几年,卢慕贞随收入颇丰的丈夫生活,是她一生中生活最优裕、安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