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大学的发展真可谓“冲刺前进”。在各种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总体来看,中国高校军团从榜上有名到年年递进的冲劲有目共睹。有人说,那是中国高校“会排名”了。这是大实话。国际化程度、高被引学术成果数量、师资学历水平等指标也某种程度指引了中国大学的改革细节。换句话来说,虽然差距很大,但追赶世界一流名校也有了具体抓手,先把能改善的做起来,成效立现。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青年千人”回国感受的问答,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方辰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认为对一个人或机构科研实力的评价体系分为“绩点体系”和“玄学体系”——按期刊影响因子和文章影响力的换算量化学术水平即为“绩点”;在前瞻性、创新性的研究中,一些工作或许并不能在“高引杂志”上发表,但这些工作或许能突破某一领域的“从0到1”,其意义不可忽视,因此需要更具柔性的委员会讨论制度进行评价,这就是“玄学”。绩点体系的刺激下,国内科研突飞猛进,从数量上看国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甚至可与美国顶尖学校平起平坐,在世界科研的热门领域也能看到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但方辰觉得,在“玄学体系”上,对许多科研工作国内并没有国外学术圈体现出的敏锐嗅觉和共识氛围。
尽管每年都在榜单上进步,但我们距离真正的世界一流还有很大差距。许多高层次人才归国之后水土不服施展不开拳脚并非因为没有科研经费支持,但仅一台实验设备的采购流程就可能走上大半年,或者一张发票的报销就要跑断腿,又或者还有人感叹不知如何融入“人情社会”,这些“内耗”消磨了原本应属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而另一边,本土教职的成长也需要路径,还有更重要的,作为大学根本的学生人才培养也还有很多问题。
曾见过一个学生在公开场合“叫板”校长,学生在校的体验并没有感受到学校数据上体现的一流。校长很尴尬却很诚恳地说,请再给我一点时间。可学生也很直接,“我又有几个4年?”
或许,那些看不见指标的空间才是差距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