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2016年09月0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观点
让学者安静地做学问
丁雅诵
  近日,一位高校年轻教师倒苦水:“我们现在是聘用合同制,3年之内拿不到重点项目、出不了科研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论文不够数量,学校就可能把你解聘了。能不着急吗?”

  学者静不下心、沉不住气,自然做不出好学问。但若将急于求成的原因再深挖一层,一些“身不由己”便浮出水面。有时候,学者倒是想慢慢来、对感兴趣的课题做长期深入的研究,但是无奈学校种种考核指标、任务规定摆在那里……

  学术的积淀、人才的养成,需要学者的钻研,也需要环境的支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学校应当为学者提供“一张安静的书桌”,让他们有时间“修成正果”。

  在武汉大学古籍所读书时,我常听宗福邦先生讲起当年编写《故训汇纂》的情景。那时条件有限,十多位老师靠着手抄笔录,把古籍中的材料一条一条誊写到卡片上。这一做就是18年、70多万张卡片。18年完成一个项目,清贫和寂寞是常态,但宗福邦先生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学校给予了他巨大的理解、鼓励和支持,也让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没有个人专著的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高校科研要向一流迈进,对学者适当地施加压力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高校如何当好“监工”。工作生活总需要一些弹性空间,一张一弛,方为文武之道。做学问、搞科研更当如此。如果非要在项目、论文、奖励、职称等方面制定有绝对标准的考核体系,只能让教师身体疲惫、内心焦躁。

  人才的培养,大师的造就,不单是一个指标、一个合同能“逼”出来的,关键要靠学者自身的定力、不懈的努力,也要靠高校包容的氛围、人性的关怀。(丁雅诵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生态上海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新民楼市/楼市资讯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8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用制度慎防干部提拔时“病毒”侵入
可怜的打柴人
让学者安静地做学问
谁伤害了读经少年
违法搭建
方便面失宠的启示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让学者安静地做学问 2016-09-01 2 2016年09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