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电影《地雷区》开篇镜头就引起我的兴趣,倒不是因为丹麦军士长卡尔,面对被俘虏的德国士兵拳打脚踢——从这里看出他对德国军人的仇恨,而是当他驱车路过绿色的原野,在柔和轻快的音乐中,画面切换到一片白色的沙滩:远处有蔚蓝的海水,天上有飞翔的海鸟……我就想知道,难道如此美丽的地方,将会和战争、血腥、死亡联系在一起?
事实确实如此。此时已是1945年5月,德国战败,它对丹麦5年的占领期也结束了。战争期间,德军沿着丹麦西海岸埋设了220万颗地雷,他们以为盟军会在此登陆。现在,扫除地雷的任务落到了德国战俘的头上。二战结束后,2000多名德国战俘清除了丹麦西海岸150多万颗地雷,几乎有一半死亡或受伤,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本片便是讲述德国年轻战俘扫雷的故事。这些德军士兵,身处失败、面对仇恨、面临死亡,将会何去何从?带领、管理战俘排雷的丹麦军官卡尔,在扫雷过程中,面对完成任务和战俘生命转瞬即逝的矛盾,内心又会有怎样的波澜?故事真实,视角独特,令人深思。
很显然,本片中十多个德国军人,和其他作品中纳粹的凶神恶煞不一样,他们都是年轻的男孩,作为战败者,他们只能服从命令、忍受屈辱。军士长卡尔给他们的任务是:“在旗帜标注的范围内,埋着45000颗地雷,如果你们每小时拆除6颗,三个月后就可以回家了。”这些战俘,想着回家开公司、开餐馆,想着回家吃土豆泥、香肠、肉汤,可随时降临的死亡,可能顷刻间将一切化为乌有。电影描绘死亡有四个段落:第一个段落,由于战俘没有充足的食物,不得不去偷吃农场里含有鼠粪的饲料,以至于排雷时呕吐,触雷而亡;第二个段落,双胞胎之一的士兵,因为连环雷被炸而死;第三个段落,另一个双胞胎,在绝望之下,自己走向雷区;第四个段落,即将完成任务之际,士兵们将地雷装运卡车时,不小心引发爆炸,绝大部分俘虏死亡,仅余四人。
这是一部残酷的电影,但本片却将残酷置于丹麦美丽的风景下:西天云霞、白色沙丘、拍岸波浪、绿色草丛……远景中,看士兵一字排开,趴在地上探寻地雷,越是寂静的画面,越蕴含着紧张;越是平和的氛围,越充满着危险。第四个死亡段落,地雷爆炸时,如同绚烂的烟花,火光冲天而起,云雾腾空翻滚。在这貌似壮丽的镜头背后,是生命的消陨,是命运的无常。如此对比,真是震颤人心。
电影中,对丹麦军士长卡尔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他对德国军人的仇恨,从一开始就表露无遗,可以寻找借口随意打骂;当他的狗触雷而死,他会贬损士兵的自尊,让他像狗一样嘴叼球,学狗叫;他甚至要求士兵们手挽手,通过所有已经清除的区域,用生命证实地雷区的安全。但他在士兵饥饿时,会去帮他们寻找食物;在士兵受伤时,会用谎言鼓励其他士兵;在士兵死亡后,会用言语让活着的士兵更坚强;他会像父亲一样和士兵聊天;他也会像朋友一样,和士兵们踢球、跑步……他知道,这些士兵是德国人,是纳粹;他也知道,这些士兵是孩子,是人。他知道,这些士兵也许犯过罪,该杀;他也知道,这些士兵也许很无辜,有活下去的权利。最大胆的一幕出现在本片的结尾:当卡尔的上级,要调幸存的四人去斯凯林恩半岛继续排雷时,卡尔违抗命令,遵从自己对士兵的诺言。镜头里,军士长开车载着这四个士兵,在边境线上停下,用手一指:“去那个方向,这里离边境大约500米,你们可以回德国了。”画面切到似信非信的德国孩子,他们奔跑在草丛中,然后切回到军士长,特写镜头里,只见他手搭凉棚,望着士兵。这个形象顿时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