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更迭的互联网产品技术、大数据营销模式的冲击下,上海的网络视听产业能否在未来超越北京,成为内容创业大潮中的“弄潮儿”?昨天下午,来自北京、上海等中国传媒改革最前沿的业内翘楚、专家学者,齐聚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论坛,就此话题展开了一场“申城舌战”。
创意发展迅速
东方明珠新媒体总裁张炜回忆说,第一届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论坛,到场听众不过百人。今年,不算手机、微博直播用户,现场参与人数就超过300人,“从这点就能看出,网络视听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粉丝越来越多,发展极其迅猛。”
记者采访获悉,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指导下,上海设立了网络视听产业专项资金,每年提供1000万元扶持网络视听产业发展。5年内,该专项资金支持了71个网络视听产业活动项目,扶持了133个网络视听节目创作,逐步形成了以“内容创作+传播平台”为核心的上海影视产业生态圈。
“这个行业,前十年拼平台、野心,如今荒山开拓完毕了,拼什么?要拼技术、理解力、专注度。”上海网络视听平台巨头、Bilibili网站(以下简称B站)董事长陈睿说,“在这方面,上海优势明显。”拿B站来说,从最初的动漫到二次元,再到音乐、科技、时尚、鬼畜等网络流行文化,可以说,B站的整个发展过程,正好是网络个性化和多元化文化的发展过程。如今,B站内可供用户搜索的文化标签已超过7000个。从任何一个标签中,都能找到该文化种类的二次创作,以及因兴趣而聚合的诸多网友。
对内容的精准把握,让B站后来居上,在整个行业内脱颖而出,成为拥有超过1亿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活跃的UP主的巨型平台,并且还在逐步壮大。“可见,独家的创意和获得认可的内容,将成为网络视听传播平台未来的新生力量。”
警惕内容危机
从整体来看,如今“网生代”作品虽然数量众多,但单一领域比较出色、叫好又叫座的,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大作品却还不多见。像《伪装者》《好先生》《琅琊榜》这样的电视剧作品或《跑男》这样的综艺作品,在互联网上仍踪迹难觅。归根结底,网络原创和影视剧创作一样,依靠的是优秀制作人和制作公司的携手,而这还是“网生代”作品创作的短板。
在腾讯总裁孙怀忠看来,网络原创内容的危机和风险,最突出的表现是低俗内容占比仍很高,特别是“网络大电影”这个领域,似乎只要能取一个比较好的片名,获得流量就能分到钱。他尤其提到了“6分钟现象”:一个题材,把前6分钟做到足够抓眼球,就可以吸引到流量,赚到钱。此外,用打擦边球、蹭热映电影的手段来博眼球、赚流量的占比偏高。“这种现象任其长期发展,就会压缩良好的生态空间,应该引起业内所有人警惕。”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