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代史上,有些著名的学术大师和教育家,他们一心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兴办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但他们生活节俭,毕生在清贫中度过。
蔡元培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曾被人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辛亥革命后,他曾任国府委员、司法部长、教育总长、大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等重要职务,可谓“位高权重”。但他却一生清贫,晚年旅居香港,连生病都无钱求医。1940年3月5日他去世了,死后他无一间房,无一寸土,还欠下医院的一笔医药费,最终还是由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先生掏钱办了丧事。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大师是胡适。胡适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的顶尖人物,学术著作极丰,闻名中外。可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竟要靠借债度日,连妻子买菜的钱都拿不出。1962年2月24日胡适去世,家人清点他的遗物,只有大量书籍和文稿,留下的全部财产仅135美元。
这些学术大师为何如此清贫?主要原因是这些人都十分廉洁,绝不去捞一分不义之财,而对社会公益事业十分慷慨,乐于济助穷困的亲友。总之,他们视维护个人人格如同自己的生命。胡适曾说:“金钱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撑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学识,便是很富有的人了”。这就是胡适的财富观。
如今,许多人都热衷于挣钱致富。这无可非议。为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当然要去挣钱。每个人的钱包都鼓起来了,这是好事,对个人对国家都有利。但是,挣钱务必要“取之有道”,即遵纪守法,绝不去做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事。要处理好挣钱与守法的关系,把一个公民理应遵守的基本道德放在首位。对一个国家公务员来说,那就是要真正做到廉洁奉公,绝不利用手上的权力,去捞取沾染了污点的钱财。
胡适说得好,“金钱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撑物”,更重要的是,要做个有道德有文化的人。钱这东西有两面性,它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说它是天使,因为它是一天都离不开的,要生活得好,就得有钱。但如果财迷心窍,见财忘义,只要有钱赚就什么坏事都干,那钱就变成魔鬼了,它会把你推进万丈深渊。这就是说,把钱作为生活的唯一支撑物,把做人的基本道德丢到九霄云外,那是非常危险的。
人生在世,总得有个支撑物,即引导你前进的目标。钱是要挣的,不能说它不重要。但归根到底,人得有道德,有人格。正确的人生观,才是最重要的支撑物。
什么叫做“富”?钱多当然就是“富”。不过,“富”有两种情况,有的人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挣了钱,饮水思源,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热心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各项活动,关怀仍在贫困中的同胞,这种人是正正当当的“富”。另一种人是为富不仁,巧取豪夺,甚至用种种违法手段捞钱,他们心目中没有他人,只有花花绿绿的钞票,这种人固然“富”了,但却是钱的奴隶,思想空虚,在精神上他们是贫乏户。这种用抛弃个人道德来换取的“富”不可取。
宋朝大思想家司马光说过:“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这话说到了要害。贪欲是万恶之源,禁不住外界奢侈生活的诱惑,贪图富贵,利令智昏,最终是“枉道速祸”。一些贪官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前车之鉴。
做人要有正确的财富观;要做个清正廉洁、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