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四部堂”,均精妙绝伦,而且都是陈巨来丈晚年的作品。一点都没有衰老颓败的感觉,和他壮年时代足以彪炳日月的经典作一样,依然光芒万丈。
这二方作品,正好代表了巨丈元朱文圆润和方整的二种典型面目。圆润的“四部堂”(图一)中,“咅”和“卩”的中心竖线和“堂”的中心竖线,平行挺拔,好像房屋的柱子。围绕着基础架子,众多的圆线条展开各种动人的姿态。由于巨丈具有超乎常人的篆书驾驭能力,其弯度,其布局,恰到好处;更由于巨丈运刀,准确而犀利,线条既有弹性又有质感,粗细的变化极为微妙,在在反映书法的中锋韵味。方整的“四部堂”(图二),以平行的竖线条为基础,尤其是把“堂”的左右处理为直线条,更增加了此印的安定感。平行的横线条,犹如屋梁,结实而稳固。而众多的各具弯度的横线,又平添了生动感。此印的亮点是上部的四条横线。不是超一流的高手,不敢作如是想。没有一点突兀之感,大大方方,且能和“部堂”二字和谐相处,不由人不佩服到五体投地。
巨来宗丈元朱文的印边均极为挺拔,其处理方法相当特别。他嫌印石的边线不够理想,刻前先在砂纸上把印面的四边轻轻擦过,使之成为绝对的直线。所以他的元朱文作品,营造的大气候就是顶天立地的挺拔。不能小看这一小小的动作,功莫大焉。好像也没有别的印家这么做过。
巨来宗丈最为辉煌的成就,公认是元朱文。其师尊赵叔孺公赞曰“元朱文为近代第一”。巨丈自己也把这一类朱文称“元朱文”,即元代朱文。图一“四部堂”的边款作“仲融先生邃于哲学,精于经典,属刻四部堂印,为仿元朱,乞正之。乙巳十月巨来”。
元代的印章,不成气候。但是,那时的印章开始讲究篆法,其代表人物是大书法家赵孟頫。据说,他嫌坊间的印章一无趣味,便自己书篆,倩工匠镌刻。开创了文人印,即篆刻艺术之先河。现在说的“元朱文”,其含义是明确的。
有人将这类朱文称为“圆朱文”,圆形的朱文。可以吗?当然可以。又有人称之谓“铁线篆”,即像铁丝一样细细的篆书朱文。可以吗?当然也可以。中秋节前,一位印友来访,问起了这三种叫法的异同。我想了想,是这样回答的——圆朱文是宇宙中的银河系,铁线篆朱文是太阳系,元朱文是地球。诸君以为如何?
巨丈的篆书作品很少,但十分了不起。大概可以这么说,要刻好元朱文,一定要具备铁线篆,或者说圆篆的书写功力。舍此无他途。倘若不具备这基础,刻出的所谓“元朱文”,只好给制造者自我欣赏了。
印章铺子的成品和篆刻家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是技术的印章,仅供实用;篆刻是艺术的印章,既可实用,更能欣赏。区别在书法。
巨来宗丈的元朱文,无不散发书法的翰墨香。其韵味之佳,犹如邓丽君绕梁不散的歌声;其形态之美,就像世界小姐张梓琳高雅挺拔的身材……
图一的“四部堂”,上款“仲融”。乃是君匋钱老师的朋友。一九六五年秋,寄了一包印石和钱款请钱老师奏刀,并委老师转请陈巨来、叶潞渊、吴朴堂三位先生刻印。当时,钱老师和潞丈、朴堂先生在南京路朵云轩均悬有润例。老师和潞丈均一字二元,朴堂先生是四字以内一方五元。巨来宗丈因“政治问题”,不能公开悬例,但朵云轩也肯接单,也是一字二元。听说是三七开,店方三,作者七。可惜,那个年代,每位先生一整年不一定有几方委件。
巨来宗丈的这一方和另一对小印,加上求刻七字的十四元润金,钱老师差我送去。约了时间,又去取回,印材俱佳。巨丈很认真地创作了这一方堪称代表作的元朱文。另二方刻了元朱文“李”和白文“四部堂”。因为小,大概老人目力不济,平平而已。但是自己亲为。当时,奉现金求刻,在上海滩可称是新闻了。
过了半年,大浩劫开始了。又过了大半年,四人帮忙于内斗。李仲融先生又寄来三石和十四元,再请巨丈奏刀。钱老师又差我送去。印石亦佳。长方形的“四部堂”也堪称巨丈的经典作,边款是其拿手的隶书“巨来作”。另一对小印,白文的“李”和元朱文“四部堂”,也平平而已。
巨来宗丈在晚年,大多是命弟子代刀的。亲为者不多。但是,如果他想刻好一方元朱文,还完全有能力应付裕如。环境,心绪,各种因素的制约,有时就敷衍以对,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委刻这二方佳作的李仲融先生,是一九二五年入党的老革命,解放后任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文革”中,毛主席“李仲融这个人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一句话,使之终得保护。怪不得,在“四人帮”兴风作浪的岁月,还有雅兴请陈巨来丈刻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