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拉斐尔前派的著作在国内并不多见,记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过一本威廉·冈特的《拉斐尔前派的梦》,而关于这个流派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似乎没有太多的记录。方爰爰的《沃特豪斯与他的缪斯》或然是国内仅有的关于拉斐尔前派女性形象典型研究的文本。
对绝大多数读者而言,拉斐尔前派乃是一个隔膜的学术名词,沃特豪斯更是闻所未闻,即便国内从事西美史的专业工作者也未必熟稔。当我披阅这本书稿之际,一时间以为是学有专精的研究者对沃特豪斯的读画笔记。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方爰爰却是一个高三学生,令我不无诧异。诚然,诧异则由于这个冷僻的画家个案研究文本竟然是远离英伦万里之遥的上海女孩完成的,书中对拉斐尔前派所热衷的女性形象在沃特豪斯作品里的表征,通过对图像、作画技法、时代背景以及主题分析,折射与反映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绘画分析涉及了欧洲神话、诗歌、戏剧等文学的上下文语境,可以说,不花费巨大的努力无以达成。我虽躬身从事艺术评论经年,而受囿于有限的西方艺术史知识,无以提出更切中肯綮的意见。不过这份别样的阅读经验,却有着值得分享的心得。或然只是些题外絮语。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写就首先源自在传统应试教育体系所轻忽的“兴趣”能量的培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调动了爰爰对于西方绘画专注的热情。一个两年前偶然被沃特豪斯作品吸引所引发兴趣的故事佐证了这本书写作的由来。她不仅为此大量阅读艺术史书籍,还游历欧陆,遍访博物馆、图书馆,专心致志、庞收博取。“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更多”。(莱辛语)于今,春华终有秋实。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其次,开放性学习方式与知识视野的拓展相融合在在必要。多年前我曾经读过一本赫伯霍兹关于美国初等美术教育的教材,非常强调向学生传播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和判读,其中有一章就是“美术史、美术评论和美学——理解美术作品的方法”,由此为学生美术素养和研习方法的养成打下基础。在当下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生课业负担繁重,而方爰爰打开思路,拓展阅读面。她在高一时就自学艺术史,并且在通过旅游去图书馆、博物馆和外网阅读收罗大量艺术史资料,在网上创立个人艺术专栏。《拉斐尔及其影响下的19世纪西洋绘画》《德奥古典音乐在纳粹德国的命运》等颇具艺术史“专业”色彩的论题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在学校自编、自导、自演了改编版音乐剧《歌剧魅影》,大获成功。更是充分表现了方爰爰超群的能力与品格。再者,在当下后工业化社会里,对于知识的摄取需要更多具有统摄思维和复合型的人才。
方爰爰的个案实际上说明这种人才成长的机制在中国现有教育体制下改变的必要与必然。据说,她有志于留学国外继续跨艺术史与文学的研究。我以为,这本拉斐尔前派的画家研究为她进入专业学习提供了有价值、堪可受用的思考面向,毕竟这是她矢志为事业路上的第一本处女作。
在被称为“后喻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这个出色的女孩说,为你点赞,期待你更多的成功。
(《沃特豪斯与他的缪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