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
汪芳
  汪芳

  漠河,在黑龙江最北端,比邻俄罗斯最近的地方。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有一批批上海知青去了那儿的农场。

  徐家和我们是当之无愧的世交,父辈们已经有几十年的深交,亲如兄弟,同甘共苦。那些年,也不清楚徐伯父究竟是什么问题,受到批判,他唯一的儿子,也被牵连。徐伯父是遗腹子,他小脚的母亲一辈子含辛茹苦就守着他这个命根子。接连发生了这样的状况,徐奶奶精神失常,从此不再说话。

  剩下的几个女儿,必须要有人去参加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示积极向上的决心。长女钰儿才十六岁,高中生,为了兄妹,她毫不犹豫地背着行囊,踏上北去的火车,一趟路途就是数天,间隔两年时间,才可以等到下一次的探亲假。

  背井离乡的孤栖和寒冷是在黑龙江农场最大的问题。漠河常年厚厚的冰封,冬天,冰河之上可以毫无障碍地开着拖拉机;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也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也有毫无经验的上海知青,并不留意当地人的提醒,不小心在冰雪融化的季节踩了薄冰,永远沉睡到漠河。在农场,凡事需要自力更生,徒有四壁的房间,除了土炕就是土墙和泥地,遇到雨天,满地是黑的泥水,只能坐在炕上吃在炕上睡在炕上。寒冷又漫长的黑夜啊,离乡背井的孤独,返城之路又是如此的遥遥无期。一起奔赴农场的小姐妹,要么陆续嫁了当地人,要么和一起去的男知青在当地结婚了。

  钰儿却不甘心,每天,她都牵挂着祖母,想念着父母和兄妹;每天她盼望着黑土地长出新的嫩芽儿,盼望着黑夜更短白天更长。每一天,钰儿都回头望着南方许久。

  街坊邻居都说,徐家的奶奶确实是疯了,但是心里比谁都明白。她虽然不说话,但是每天,裹着小脚的奶奶都走出弄堂口,在控江路的路口看着老火车站方向,喃喃自语。提起钰儿,无论何时何地,奶奶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钰儿离家已经有多少天多少小时,这样的盼望整整是十年时间。

  控江路的老公房一共两间房,徐家长子娶亲了,朝向南的一间用做婚房,其余的人都在北一间起居,再搭个阁楼,晚上可以睡觉。那时,几家人共用一间厨房和自来水,奶奶总是夜里起床,一一细数门口的鞋,确定家人是否都已到齐,再把重孙的尿布悄悄拿出来洗干净。钰儿回来省亲,奶奶一定夜里仔细看看她,摸一下她的头发和脸,再回到门口她那张小床上睡下。家很小,并不富裕,但是温暖也充满着亲情。

  钰儿年纪逐步大了,回到上海又遥遥无期,徐伯父找我父亲不知道悄悄地商议了多久,无奈之下,就想离上海近一点的地方找个婆家,把她嫁了。我那时年幼,也跟着钰儿去浙江相亲。见面的是母子二人,那男的倒是老实巴交的,老太太仔细打量着钰儿,看她又瘦又黑,长得又小,担心她生不了孩子,没有同意这门婚事。

  改革开放的春天终于来临,钰儿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上海。

  前些日子遇到钰儿姐,她也是白发苍苍做了祖母的人了,她兴奋地告诉我,刚刚去黑龙江聚会,去了几十个人呢,看到了当年的指导员,他身体不好了,一定征求我的意见寄些好药过去。那里的变化非常大,过去的矮房子都拆了,全是高楼,也有大超市,应有尽有。我只看到钰儿姐的兴奋,感觉到她重返那片黑土地的激动不已,十六岁的她当年所经历的苦难已完全被她的喜悦淹没得无影无踪。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公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公告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大购网专版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职教之源
   第B04版:专版
   第B05版:新民教育/健康E题
   第B06版:校园内外·广告/新民教育
   第B07版:汽车周刊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蒋月泉唱腔艺术的完成
不忘初心
这个高三女生,赞
家乡
印中岁月
三卸湘督 沪上革命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家乡 2016-11-16 2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