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出身清末仕宦读书之家,中过会元,点过翰林。辞章本其所长,独喜言经世之学。26岁时便完成科第的谭延闿,原应进入封建官僚体系,而适逢革命与改革思潮之兴起,他顺势而为,从学界走入政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走上追随孙中山的革命道路。
谭延闿由地方士绅而至地方官,由立宪派而至革命派。1916年3月,谭由胡汉民引荐而识孙中山。在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曾一再把谭延闿作为争取对象。孙中山给胡汉民的信中说:“吾党缺乏政治人才,今后必须多联系国内知名人士以为我助,如北孙南谭,均一时人望。”谭延闿退居上海后,孙中山又于1918年2月委托去上海的陈家鼎代为问候并致信希望谭继续赞助护法,共同对付北洋政府。当时的谭延闿想要推行的是“联省自治”,而孙中山却是要“联省北伐”,二人间在政见上的冲突在所难免。孙中山在1920年四五月间,两次写信或致电于谭,一方面赞其“与同胞辛苦奋斗,为国为民”;另一方面又提醒他,桂系军阀为湖南隐患。见谭延闿仍持摇摆态度,孙中山在10月初曾致电对他进行批评;而当谭延闿表示与桂系彻底决裂、明确响应孙中山时,孙中山对于谭的转变感到非常高兴,多次肯定谭深明大义,义举“可嘉”,认为“组庵护法决心,至所佩仰”。
寓居沪上的谭延闿与杨庶堪、胡汉民等革命党人接触频繁,“书札往还、讨论国是”,使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了进一步了解,遂决定重新加入国民党。当孙中山因陈炯明叛变而离穗抵沪时,谭延闿到码头迎接,并连续数周每天前往孙中山寓所谈话,两人畅谈甚欢,“过从几无虚日”。经过频繁的接触,谭延闿感到孙中山的博大精深远非自己所能企及,认为“革命领袖,非孙公莫属”。他在给部属的信中写道:“我们不但救国要跟孙先生,即做人亦非以孙先生为师表不可。”谈及自己对孙中山认识的变化,谭延闿说:“我自追随孙先生左右,朝夕领教以来,才逐渐认识到孙先生确是一个文通中外学贯古今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排满、反袁、打倒北洋军阀的一个真正领导人……我一生佩服的只有孙先生,除孙先生外,再没有第二人了。”
谭延闿和孙中山从一开始,在各自的政治立场上都存在着差异。而谭延闿最终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顺应时代潮流而选择了追随孙中山,这是他们共同的目的——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决定的。谭延闿毁家纾难、变卖家产为孙中山筹措革命军费。在讨伐赵恒惕战争中,孙中山亲自部署战略方针,指示作战机宜,谭延闿自始至终,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唯孙中山马首是瞻。战争前他宣称:“此次延闿回湘,奉大元帅的命令及主义……以主义救湘救中国,纵有困难的地方,自愿甘心。”孙中山在国民党内人事关系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下,选择谭延闿作为主要助手,特别是在北上入京之前,将北伐战争的重任交给谭延闿,这是孙中山通过对他的多年考察而作出的一种理想而合乎实际的选择。
十日谈
孙中山与近代名人
追随孙中山的杨庶堪是四川同盟会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