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拓荒者的勇气
牵牛,要牵牛鼻子,其意不言自明。程海宝攥紧了手中的教育缰绳,力主“抓节目,冲赛场,走市场”,强调在专业教学中尤其要抓好基本功训练,为学生全面的技能发展奠定基础。他强调基础性、渐进性并举,向基本功领域延伸,在为期两个学年的基本功训练中,强化对腰、腿、顶、跟斗、舞蹈等基本功训练,即使进入节目训练和实习演出阶段,仍然要求学生每天必须保持一定量的基本功训练,使基本功训练真正成为“马校”“七年一贯制”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有合理的时间比例,保证基本功训练的课时量,将基本功教学作为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每年进行四次考试。他觉得,“马校”的学生,正在成长,“一对一”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先天条件,度身定制,既要有动作训练,也要有增强艺术表现力的舞蹈训练,甚至还要有合理的饮食结构,因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杂技演员,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过人的技能,固然重要,但他的身材,也必须是百里挑一、让观众的眼睛一亮。
大专业,小综合,这是“马校”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空间的一条重要教学路径。乍看,舞蹈动作似乎与杂技技巧相去甚远,程海宝是怎么想的?他在2011年第二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上的发言稿中写道:“技能训练的多元性,如开设比重较高的舞蹈课,帮助学生增强肢体语言的表现力。”
程海宝所指的多元性训练还表现在为了增强学生的素质而开设辅助训练课,比如让学生接受蹦床训练,使之强化记忆空中跟斗的概念,再不,那就绑上沙袋,以增强爆发力,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学生“条件反射”般地做到“团身紧”“伸腿的角度正”。
程海宝的这些教学思路的形成,多半也是因了他的精品节目意识、优秀节目意识。
潘素梅创编的《跳板蹬人》,具有浓郁的海派风格,在国内外杂技舞台上常演不衰,红火了很多年。程海宝、朱复正、俞月红、黄翠萍等,都和潘素梅同台演出过。要不要继承、出新?
程海宝选择这个节目进行二度创作,在增加跳板动作难度的同时,开发“直体二周”“团身三周”“360度旋”等一系列高难度技巧,他以拓荒者的勇气,披荆斩棘,闯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冲击赛场前,先将节目推向市场,包括在社区演出、政府机构安排的文艺演出活动、去国外商业演出,在演出实践活动中检验教学成果,再回到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完善。日臻完美的这个节目,在2000年参加“金狮奖”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时,荣获了“金狮奖”。比赛结束,《跳板蹬人》还多次应邀参与上海市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国外演出商的邀请函件不断飞来,希望“马校”师生携《跳板蹬人》出访。2001年,《跳板蹬人》参加第25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一举获得包括“金小丑”在内的三个奖项,遂成为上海马戏学校乃至上海杂技界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节目之一。
程海宝从1996年3月跨进上海马戏学校,到退休卸去上海马戏学校校长一职,从事杂技教育的时间长达16年。这16年,是他对传统的中国杂技加深理解的16年,也是他在杂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的16年,他深有感触地说:“我接任上海马戏学校校长一职,是为了传承,为了发展,为了将杂技这份事业做好。”“国家花了这么多财力,老团长为了筹建这所学校,花费了不少心血和精力,我责无旁贷,必须将这份工作做好。这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杂技教育事业,我要让大家承认,这所学校是国家的,是一所姓‘公’的杂技专业学校。”
当初的“马校”,赛事少,获奖也不多,在武汉举办的比赛中,《顶碗》获得了少儿组铜奖。程海宝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他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需要以百倍的勇气担当,他抓杂技教育,抓人才建设,抓品牌节目,多管齐下,驱动“马校”这辆杂技之车。
1997年11月1日,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