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铁慧介绍说,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中,重点抓好三个层面工作:第一,完善家庭医生制度,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好小病、管好慢病”;第二,建立“1+1+1”签约服务机制,使市民群众可以及时转诊大医院、准确找到合适的专科医生;第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保证服务质量。
从2011年开始,本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全国率先试点了家庭医生制度。其核心是通过家庭医生(或服务团队)与一定数量的居民建立签约服务关系,提供防治结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当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目前,家庭医生制度已覆盖上海所有社区,签约居民达到1027万人。
上海当前正从“提质增效”入手,进一步打造家庭医生制度,包括提升全科医生的“看家本领”——诊断分诊能力。这是提升初级(特别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提升以社区卫生诊断为基础的、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能力。
在推出“1+1+1”签约服务组合试点方面,鉴于目前全科医生数量缺口较大,这次试点优先满足60岁以上老年人与慢性病居民的签约需求,再逐步扩大。
有关部门希望以制度化的探索,把分级诊疗逐步落到实处。签约居民通过家庭医生,可以优先预约就诊,帮助及时转诊到大医院、找到合适的医生,做到按需求、以最便捷的通道实现,还可以享受慢病长处方(从1-2周配药量扩大到1-2个月)、延伸处方(在社区延续上级医院的处方)等便利服务。
为加大二、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对社区的支撑,有关部门提出了“两个50%”,即统一将各市级医院包括知名专家在内的门诊预约号源的50%、在预约开放前50%时段内,优先向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开放。目前医联平台开放可预约专家7705名,开放可优先预约的号源量达12.8万。在糖尿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上,则加大三级医院专家团队对社区的支撑。
目前本市共有全科医生约6000人(2.45名/万人口),已实现了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然而若以作为国际大都市对健康管理的需求看,还存在一定的缺口(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测算,缺口达到5000人,接近50%)。
申城将进一步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依托健康医学院等抓好全科医学生的源头培养,并把全科医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培。据悉,2010年以来,本市累计招录2000余人,其中900余人完成培训后,现已全部“下沉”社区。与此同时,本市还将推进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在分配上重点向家庭医生倾斜,并设计符合岗位特点的评价体系,提高社区高级职称比例。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