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基地建设的内容上看,有以创业成长过程为主的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有以结合专业为主的学校创业体验基地,有校内模式与结合社区地域特色需求的学生创业实验基地,有以校企结合为主、以导师辅导的学生创业工作室,有运用国外公司运作模式的中外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实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实验手段与仿真体验。
经过一年创建,基地建设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从实体硬件与内容、校本教材与讲座辅导、校内与校外合作开展、机构制度完善与师资培训等方面均有实质性进展,创建水准有了较大提高。基地建设活动的开展与推进,为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参与实践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为学生播下了一颗遇到合适土壤就能随时发芽开花的种子。
正是有了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孵化器,一大批在“双创”领域成绩卓著的学生脱颖而出,他们正在上海转型发展的大业中施展宏图。
薛亚伦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2015届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与人以联合创业的方式注册成立了上海新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年来,公司先后承接嘉定区城市宣传片、奉贤区城市宣传片、奉贤区政法委《十佳民警》短片,以及企业产品广告、国家电网宣传片、欢乐谷宣传片等一系列项目的拍摄工作,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信誉,成为公司的名片。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优秀毕业生王旭,从每月500元的实习工资起步,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失业,于是便走上了创业之路。如今他创立的上海瀚万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在6年的时间里已成长为员工达40多人、营业额2000多万元的企业,并正在迅速地发展。他说:“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学习如此,工作创业更是如此。”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2006届化工专业毕业生宋旭兰,如今刚23岁,却已是身价过千万的年轻企业家了,她创办了上海姬凡贸易有限公司,并参股了3家公司,开创了80后创业的神话。她的座右铭是:“总是想着将来要怎样怎样,不如把眼前的事做到最好。”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