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徐汇区—中山医院医联体探索“上海模式”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徐汇区—中山医院医联体探索“上海模式”
叶雪菲
  早晨,四面八方的人流汇集到医院,踏上求诊之路。

  来自江苏的王先生,赶了近千里路,专程前往上海中山医院,向著名肝肿瘤外科专家周俭教授求诊,到了却发现还得等1个月,谁知第二天就在徐汇医院病房见到了周俭教授。

  都说求诊之路漫漫,在路上,在排队,在等待中……何时才能走出看病之长路?享受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实现足不出户与医生面对面交流?

  2016年4月,上海徐汇区—中山医院医联体正式组建。一年过去了,人们惊喜地发现,求诊之路缩短了,在家附近的这家二级医院也能享受到三甲医院大专家的服务;求诊之路变近了,不用再赶千里路,“徐汇云医院”就能与专家教授面对面;求诊之路成坦途了,“医联体”让“三二一”医院连成通途,患者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直接做检查、由大专家下诊断,预约挂号、住院手术都能在这里“下定单”……王先生告诉亲朋好友,这里的看病路,距离不再成为困扰,时间也无法成为障碍,这样一种“上海模式”超越了想象,满足了就医需求。

  叶雪菲

  365天“医联体” 改变来自2.5公里

  周俭在一年前成为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的院长,这意味着他不仅需要在中山医院看门诊、做手术,每周还要到徐汇医院进行工作。“说起中山医院到徐汇医院的距离,其实非常近,只有2.5公里,走路也才20分钟。但在‘医联体’成立前,两家医院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一边是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人声鼎沸;一边是住不满的病房,走廊安安静静。每次看到这样的景象,我都在思考患者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周俭说道,“其实,病人都想着能看到大专家,但医疗资源是有限的,都盯着一个目标挤在一起,那就只能牺牲个人的时间,结果反而两边都得不偿失。患者辛苦排队来到专家面前,却只能交流短短10多分钟;医生每天超负荷运转,还得小心翼翼。”由此,“医联体”的出现则为患者提供了更多获得优质医疗资源的桥梁。“这座桥梁不仅仅是从中山到徐汇医院的距离,更是为许多患者带来新希望的道路。”

  如今,每周有一天,周俭就会从中山医院走到徐汇医院。在徐汇医院的一整天,从早上开会,到查房、教学,有时还需要进行手术。“一年来,我基本已经习惯了这2.5公里的路程,也走遍了徐汇医院的每一个角落。而徐汇医院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更方便的导医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具难度的手术治疗……”周俭介绍,目前,已有中山医院的30余位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到徐汇医院担任学科带头人。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大国工匠”周平红教授内镜工作站、姚礼庆教授所领导的内镜中心、高鑫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甲状腺疾病特色专科……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能使居民在二级医院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和教授们优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院士工作站 家门口的“专家库”一步到位

  每天早上7点半是退休在家的王老伯的运动时间,但前段时间他突然感到胸闷、胸痛,稍微动一动就会出现剧烈胸痛,只好在家休息。谁知休息了几天情况仍不见好,王老伯只好让子女陪同前往医院检查,这一检查就让王老伯住进了医院。原来王老伯的一支冠状动脉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几经尝试不能开通。王老伯越住院越害怕,吵着想回家。子女无奈下几经打听,最终把王老伯转到家附近的徐汇医院。幸运的王老伯正巧遇上了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入驻徐汇医院,在入院的第二天就由葛院士亲自主刀进行了手术。颇有难度的手术在葛均波院士及心内科团队的努力下成功完成,术后,王老伯胸闷、胸痛症状得到了缓解,观察过后就可以回家了。

  “我一直以为院士就应该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里,从来没想过在离家这么近的医院还能遇到。”王老伯在出院当天一直十分激动,“我今天还逛了逛徐汇医院,看到走廊里挂了很多新的专家简介,都很厉害!这里又离我家这么近,简直就是家门口开了一个专家库!以后看病再也不用挤公交车轧闹猛了!”

  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和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数量巨大,心血管病已经成为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风险的第一大慢性疾病。葛均波院士介绍,“尤其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病,讲究的就是及时救治的时间,最好是就近原则。”然而现实让人堪忧,老百姓都倾向于到大医院就诊,病人排队时间长,人为加剧了“看病难”。所以,为减少病人在来回路途、等候排队、手术安排上的等待时间,“我们在二级医院成立院士工作站,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实事,建设良好的团队,把先进诊疗技术带到这个医院,提高这里的医疗技术,使病人能够受益。”

  双向转诊 用最少的时间走“最长的”路

  陈老伯今年已经76岁了,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称得上是个“老病号”了,这几年有件事情一直很困扰他。陈老伯常常因为这些疾病而反复跌跤,一年总要住几次医院,最近又住进徐汇医院了。躺在内分泌科病床上的日子里,陈老伯的双腿慢慢肿了起来,十分难受。这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高鑫教授进入了陈老伯所在的病房。原来在“医联体”成立后,高鑫教授开始担任徐汇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每周都会到徐汇医院至少查房一次。这次正好被陈老伯遇上了,高鑫教授在详细询问病情、查体后,发现陈老伯并非普通的高血压,可能是比较少见的严重内分泌高血压,需要进一步做相关确诊检测。在高鑫教授与徐汇医院内分泌科医生进行讨论后,决定为陈老伯开通“徐中心-中山医院”的快速转诊通道,让陈老伯能够及时得到明确诊断,并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无独有偶,周俭院长谈到,“我是肝肿瘤外科的医生,遇到过很多患者在手术前都需要进行保肝治疗,但这在如今的三甲医院却很难做到。而现在有了医联体,我们可以安排这类患者先转到徐汇医院进行保肝治疗,等患者达到手术条件后,直接在徐汇医院或再转回中山医院进行手术。这样一来,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大大节省了手术排队的时间,也让医疗资源充分得到利用。”“徐汇区-中山医院医疗联合体”的成立解决了疑难病、复杂病无法及时到三级医院就医的难题,有利于合理分诊、有序引导病源分流。三甲医院“大牌”专家的入驻不仅为二级医院带来了技术的提高,而且通过“医联体”,让徐汇医院的患者享受到快速转诊绿色通道,避免了大量在路上、挂号排队的时间,及时获得所需治疗,让老百姓感到安全、放心、有保障。同时,以徐汇医院为枢纽,加大向社区的辐射力度,中山医院也将选派全科医生到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推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徐汇云医院” 把医生诊室“搬到”患者身边

  2016年12月20日,在北京开往上海的一班列车上,广播发出紧急求救,一位乘客身体不适急需医生帮助。巧的是徐汇医院中心实验室的一名职工也在列车上。他连忙赶到患者车厢,患者是位外籍人士,由于突发剧烈腹痛,已瘫软在车厢。他在向乘务人员表明身份,并简单了解情况后,便用手机登上了“徐汇云医院”APP,通过远程视频求助徐汇医院的急诊医生。当班医生通过视频与患者沟通观察后,了解了患者曾经的病史、最近的饮食及出现的症状后,判断患者肾结石的可能性较大。安抚过患者后,他建议列车乘务员先采取止痛措施,给予患者服用适合的止痛药,随即患者症状得到缓解。3个小时后,列车到达上海,患者已经可以自行去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疗。

  每当疾病突发时,人们都希望医生能够近在咫尺,而这在“互联网+”时代已不再是梦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执行院长、“徐汇云医院”的开创者朱福介绍,如今看病无需亲自前往医院,更可通过网络将医生诊室带到患者身边。“徐汇云医院”正是“互联网+医疗”的一项改革创新模式,以最新信息化智能技术为手段,将实体医院的整体功能搬迁至云端,线下医院服务与线上同步无缝对接,为患者提供便捷、经济、规范、安全的医疗健康服务。

  “‘徐汇云医院’建设以后,我们的病人通过电脑、手机就可以直接进行诊疗,拿到处方,而且在云医院平台上还可以直接进行缴费,从诊前的预约挂号到诊中的治疗、住院,再到诊后的随访、咨询,形成了一个闭环。”朱福表示,不管身处何地,在家、在工作,还是在外地出差,甚至是在千里之外的偏远山区,只要互联网所及之处,通过登录“徐汇云医院”,就能得到医生的帮助和指导,让病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急需的、快速的医疗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病患,同时节省了社会资源。

  走向全国 打造“医联体”上海模式

  “我们现在去看病就像在散步,微微出汗就到医院了,看好病还能在附近商场逛一逛。以前看病总是愁眉苦脸,现在反而觉得轻松。”“我经常要出国,最怕突然生病。国外看病太麻烦了,有时一预约就是一个月,病都好了还没轮到我。自从安装了‘徐汇云医院’,很多突发疾病我能及时了解采取什么措施,工作也更安心了。”“我腿脚不方便,每次去配药总是麻烦子女。现在,我在手机上跟医生沟通好,还能选择送药上门,太方便了!”……在“医联体”运行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新型医疗模式所带来的便利。不仅仅患者获益,徐汇医院、社区医院医护人员们的医疗能力和水平也大大提升。周俭表示,“我希望我们的医联体能够成为上海医疗界的自贸区,为全国医联体的建设提供可复制的‘上海模式’,惠及全国百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A25版:军界瞭望
   第A26版:军界瞭望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医技/新民健康
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新民晚报专版A11一年365万步走出“医联体”创新路 2017-04-10 2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