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全球包括中国的童书出版不但没有减弱或者下降,反而进入了黄金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汪忠说,在国内出版界,童书的出版总量已经跃居首位,这证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纸质书不可或缺。
汪忠建议,0-5岁的孩子以亲子阅读为主;5-7岁左右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读一些经典的童话寓言,既要读中华传统文化,也要了解世界文化知识;到了二三年级以后,孩子就可以渐渐走向独立阅读。“相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浅表化阅读和被动思考,纸质书可以让孩子静静享受书香,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沉浸在思想和灵魂中。”汪忠认为,安静而深入的阅读,能助孩子形成批判性思维。
作为两个孩子的外公,著名作家叶永烈认为,应该承认,现在的孩子接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如果将知识比作一座房子,书籍就是“承重墙”。
在一线教师眼中,读书并非要正襟危坐。以带领学生“文化行走”蜚声教育界的上外附属双语学校科研室主任樊阳认为,“网络原住民”们知识丰富,但是片段化;善于自我表现,但是疏于倾听;想象力丰富,但是缺少实践能力。因此,他开始了“文化行走”的尝试,设计了“古典名著行读上海”“近现代文化读本”“全国行读”等约40条线路。沿着苏州河漫步,师生从《世说新语》聊到《子夜》,1.5公里的路线串起了古往今来。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认为,屏幕替代不了书页,但科学的大数据分析却可为阅读领航。从2014年起,卢湾一中心小学彩云图书馆启用了自主研发的图书借阅智能系统,开始了“互联网+阅读”的尝试。学生输入书名,就能通过3D导航图在书架上找到自己要的书;家长在任何一家书店拿一本书扫一下,就能知道学校图书馆有没有,是否需要购买。而这套系统的更大意义在于可实现“云导读”,通过分析了解每个班级、每个人、每一天借阅书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