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大体量的渗坑,即使加了围挡,及时发现并不应是难题,这可能与当地有关部门懒政不无关系。超大规模的工业污水渗坑长期存在,背后还可能有一些深层问题。一是发现了不敢说。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排污,排放者绝不是平头老百姓。尤其是在小区域内,一些基层工作人员难以抵抗他们的“人情世故”。二是发现了不想说。有些基层干部怕追责,固守“瞒一时是一时”的老观念。第三是发现了但短期内无法解决。处理如此大体量的渗坑,必然需要巨额资金。对这些巨额资金,污染企业可能难以承受,甚至可能不想承担;而对于当地来讲,筹措压力也非常大。
要改变这些可能存在的尴尬现状,必须多方发力,共同应对。首先,要加大对基层的支持力度,不能一味地提要求、派任务。比如,这些渗坑往往是无主渗坑或者难以找到主责者,需要基层政府兜底处理,需要加大财力支持。其次,强化国家层面的督查,帮助地方发现问题,指导地方解决问题。相比而言,国家层面的督查可以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和技术力量,也可以规避“人情网”确保发现的问题不被隐瞒,得到处理。第三,要重视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久拖未决、性质恶劣的问题。(慎言 刊今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