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多难忘事,恰在青春年少时。1974年4月,我乘上一辆大卡车孤身来到金山,投身于上海石化建设。我第一次见到了浩瀚的大海,第一次见到了宏伟的大堤,第一次见到了沸腾的工地,也第一次遇见了影响我一生的《战地快报》。
《战地快报》是《新金山报》的前身,创刊于1972年。这张油印小报以“小、快、灵”为特色,迅速及时报道工程建设中的“点点滴滴”,成为当时工程建设者们喜闻乐见的一份报纸。那时工程指挥部经常举行赛诗会,记得在一次比赛中,我的一首小诗喜获二等奖。“战地记者”抄录了这首小诗。我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就这样发表在这份油印小报上。
三尺扁担小又小,围海造地斗志高。晨挑朝霞夜挑月,挑来大堤锁海涛。
小诗在《战地快报》上刊登后,被当时来金山深入生活的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张军发现,他不仅将小诗推荐给了《解放日报》,还把我从基层政宣部门借调到指挥部文学创作组。在张军、黄维(原《解放日报》总编辑)等老前辈的指导下,我的小说,散文《滨海宏图》、《归魂》《最美的图画》等相继发表,我的业余文学创作由此开始起步。
金山的大海不仅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也孕育了一代新的生命。当我女儿佳佳4岁开始学字时,她认识的第一个字就是《金山周报》的“金”字。此时油印的《战地快报》已改版成铅印的《金山周报》。每当我告诉她,爸爸的文章又在《金山周报》发表时,她总会用小手在报纸上指指划划,还认真地对我说过一句话:“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在上面写文章!”
女儿渐渐长大,果然,她在师大二附中读书期间,已从《金山周报》改版为《新金山报》刊登了她的作文《爱的教育》。此作曾获上海中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是她语文老师樊汉彬热情推荐给报社,报纸编辑一字不删,全文刊登。文章在《新金山报》发表后,好评如潮,从而女儿被学校聘任为该校文学社第二任社长。虽然日后她与文学无缘相投,但她没有忘记《新金山报》给予她的恩惠,每当她看到报社寄给我的《新金山报》时,总会情不自禁地露出童年时那灿烂、自信的微笑。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当我告老退休,正好外孙女萱萱诞生。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之余,我不甘寂寞,仍经常给《新金山报》写稿。在萱萱4周岁生日那天,我写了一篇《童心童趣隔代情》投于《新金山报》,此文将我的“童心不泯”和外孙女的“童趣盎然”相得益彰,表现了隔代亲的浓浓情感。编辑阅后给我来电,激动地只说了一句话:“后天见报!”文章刊发后,我把这份报纸珍藏在萱萱成长录中,对她说:“等你长大了,你一定会明白外公为什么要放在这里!”她天真地说:“外公和我一起长大!”看着她稚嫩的小脸,我真想说:“外公会老去,你也会老去,但那份报纸不会衰老,她永远年轻!”
世事风雨散,文章岁月长。一张报纸连结三代人,是我们今生今世的一段缘分。
十日谈
企业之声
上海船长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生力军,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