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留学归来报效祖国,是放弃国外优渥待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代名词。一个世纪、半个多世纪甚至二三十年前,如此形容丝毫不为过。尤其是毅然冲破封锁线回到新中国怀抱的那一代杰出科学家,他们的选择至今仍能赋予人力量。
近年来,当出国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当国内的科研条件和待遇日臻完善,海归的故事不再只有赤子之心一种写法。但还是有人介意一个词——华人还是中国科学家,感情上终归还是不一样的。
现在,剧情有了新的方向。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近日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将于不久后赴美就任新的教职。密切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人,不会不晓得颜宁这个名字。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受聘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9年以来,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7篇。
新闻评论区基本没有批评,流露“惋惜”之情的也不多,最常见的词是“祝贺”和“祝福”,祝贺她被全球顶级学术机构所青睐,祝福她在新跑道上实现新的梦想。
颜宁说:“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这话让我想起很多人说过的那段话:“我已经能看到自己十年二十年后的样子,这辈子大概就是如此了,于是我知道自己该回来了。”这些年我采访过的多位海归科学家,都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何其相似。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风靡一时的话,曾被多少迷惘的人奉为“心灵鸡汤”。给自己一个gap year(间隔年),找到下一个方向,固然不错。知道自己要什么,告别熟悉的风景,去往新的方向,那也是一种“我想去看看”吧。
想必颜宁收到普林斯顿的聘书时是欣喜的吧。大多数人能认同这份欣喜,理解她的选择,这是同样值得高兴的事吧。世界真的很大。多样性是这世界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