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汽车产业政策规定,一家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只能有两家合资公司,大众汽车已有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两家合资车企;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对新能源车企执行了补贴退坡、审核趋严等调控措施,但是,恰恰是以新能源汽车的名义,江淮大众就这么飞速成立了,并计划在2018年生产出第一辆合资电动车型。决策快,谈判快,签约快,生产速度也快,但不知未来这个悬挂新标识、采用PQ平台而非大众最先进的MQB平台生产的电动车新兵,对市场的占有以及后续车型的投放上,速度会不会也快。
目前,纯电动汽车在国内发展速度并不太如意。一方面是大环境影响,何为新能源,整个汽车界都在找方向,而且探寻了好多年,太阳能汽车、氢燃料汽车等都曾出现,但都难成气候。前几年,中国才确认说将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开发列入“十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力求与国外车企巨头处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一起跑线;另一方面,受制于“里程焦虑”和“充电愤怒”,市场现有的纯电动汽车叫好不叫座,没有人愿意买一辆车来圈牢自己的生活半径,更多的时候,纯电动汽车是家庭的第二辆或者是第三辆车,属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型消费。于是,连戴姆勒和比亚迪合资成立的腾势,也因销量的毫无起色而彻底边缘化。当然,江淮大众可以反驳,腾势可能是因为价格高而卖不动,但江淮汽车也生产、销售过小型电动汽车,其中的艰辛他们自己也明白。
另外,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发展并不落后,上汽荣威、比亚迪、广汽传祺等在混合动力领域都有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上周,荣威ei6三块钱跑完上海中环,顿时成为消费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油、电的合力下,ei6能跑700公里,没有里程焦虑,更没有充电愤怒,轻轻松松在长三角地区走个来回,完胜纯电动车。有数据显示,2015年销售的37.9万辆新能源汽车中,仅有8万辆是私人购买,占比不过21%,这其中还有约6万辆的销量是出自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天津、杭州六大限购、限行城市。而在去年,私人用户占比已达到50%。与此同时,节能环保不是新能源汽车的唯一特色,这几家车企,尤其是上汽荣威,在车载互联网做得有声有色,引领中国年轻一代的网络生活与消费,这可能是很多国外汽车巨头力求突破的领域之一。
不久前的上海车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家车企的一大主攻方向,总计共有159辆新能源汽车参与,预计今年内上市的新能源乘用车将超60款。更为重要的是,未来5年,上汽集团将再累计投入200亿元,推出30款新能源产品;长安汽车的新能源计划是在未来10年投入180亿元,并向市场推出24款全新新能源车型;而吉利汽车则是争取在2020年,将90%的产能和销量转化成为新能源汽车,也就是冲击180万辆的销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在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30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170余家,整体产能超过300万辆。而根据我国此前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原本是计划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
不难判断,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已不是“新”鲜事,有技术、有市场、有目标,众多自主品牌车企拿出了真金白银,已经在认定的发展方向撒欢跑起来了。所以,我们真的还需要像三十年前那样,用市场换技术,继续成立合资新能源车企吗? 白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