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全国7至12岁小学生、13至15岁初中生、16至18岁高中生和19岁至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达45%、74%、83%和86%。”
——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干预、早治疗,加强屈光不正等眼疾早期筛查与科学矫正、普及健康适度用眼知识是关键。
“以前在小学一年级很少看到近视眼,现在近视的趋势是发生率升高,年龄低龄化,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近距离用眼,增加了眼睛负担。”
——北京同仁医院院长王宁利
“到2020年,重点在儿童青少年中开展屈光不正的筛查与科学矫正,减少因未矫正屈光不正导致的视觉损伤。每个县均有合格的验光师提供验光服务。”
——针对全人群爱眼护眼的健康新诉求,《“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指出。
“近视眼的成因之一是长期看近处,导致睫状肌调节痉挛。眼保健操的设计初衷是想通过一种方法让睫状肌周围放松,增加血供,达到延缓近视发展的目的,不能说没有用。”
——针对做眼保健操是否有用的质疑,北京中医医院眼科主任杨迎新回应。
“该方法主要由对眼睛周围穴位进行电梅花针叩击治疗、雷火炙,以及‘贴耳豆’三种中医技法组成,相当于‘医院版’的眼保健操。
——中医领域,眼保健操出现了“升级版”。国医大师贺普仁根据中医的经络学发明了“贺氏三通法”。
“近视发生、发展的主要年龄在6岁至12岁,随着眼轴发育,少年儿童平均每年近视度数增加50度至75度。孩子的视力变化和身高体重是一样的,符合一定的年龄规律,因此建议给孩子建立连续的视觉健康档案,追踪屈光发育情况。”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研究员李仕明说。
“早期发现儿童眼部问题并进行及时矫治可有助于避免因失去最佳治疗时机而造成儿童永久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2016年我国启动了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已开启托幼机构、中小学校视力筛查工作,探索建立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推动早期筛查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等异常或可疑眼病。
“对于有近视遗传因素或喜欢近距离视物的孩子,要早做筛查,健康用眼,一旦确诊是近视就要配戴眼镜。如果不配戴眼镜,孩子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眼睛会过度使用调节功能,反而会加速近视发展。”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李莉介绍,近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我们能做到的是如何通过改变环境因素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减少病理性近视的发生。
“应鼓励儿童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等有益于眼肌锻炼的体育活动,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用眼,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迟蕙
本栏编辑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