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中午时分,村宅中少有人,应该都是出工的出工上班的上班读书的读书。我很想要找个人攀谈几句。一转弯倒是看到了,一个年事已高的老太太就坐在自家瓦房的门沿。围了个饭单,戴了副袖套,还是几十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性。我问老太太高寿,老太太回答,九十三岁。老人耳聪目明,完全看不出她的实际年龄,还与我聊起了家常。倏忽间我就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当时就为老人拍了几张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写了这么一句:和平村九旬老太太三连拍。上传之后,很多朋友问我这是在哪里?当然这里不是桃花源,这里是吴泾镇的和平村的村宅。
从莲花南路踏进和平村的村宅,人就安静了下来。
小路两边是老式的瓦房,虽然是有点年份了,木门都已经爆出了蛮粗的裂纹,窗也是木窗,但是很是干净,远比那些故意做旧的景点老屋来得真实亲和。老屋的里侧,是别墅一样的一幢幢小楼,很新,也很气派;这是和平村村民自家的房子。
再走几步,看到了农田,是农民的自留地。和平村是一个名副其实还有农田农地的村庄。在我看来,这农田像是绿化一般,与春天非常合拍。事实上,农田的远端还真是和平村的绿化,让初来乍到的人分不清农田和绿化的彼此。还有一条护村河,是流向黄浦江的。河面上除了些许树叶和落花证明着春天的生机勃勃,没有任何污秽之物,倒是河水在阳光下蒸发,我闻到了春草的清香。
我以为和平村几十年来一向是如此的安宁、静谧,一向是如此的河水清澈,小路整洁,一向是如此的老屋亲和。陪我参观的主人纠正道,在整治“五违”之前,完全不是这样的。主人指给我看小路老屋前的一米多宽的印痕:老屋面前一米多宽的印痕,原来就是违法搭建。要不是主人这么告知,我还以为是时尚文化的标记,因为村内的这一条“宽带”,在一片宁馨之中,倒是凤凰涅槃般地别有意蕴了。
同行者不由感叹,在这里做一个农民真开心。倒是也没有说错,因为和平村是上海市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闵行区仅此一家。生态型美丽乡村,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环境、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和谐生存关系,作为建设的置顶式的考量,这才是生态型美丽乡村的目标。
在和平村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有几项规划,让我沉醉其中。滨江农谷,将为居于城市中心的居民提供更多趣味体验的城中花园;还有一个毗邻莲花南路村宅的郊野公园,如今已经是一个小型植物园,春草任性,无人为雕琢,颇有点野趣,却几无游人。身为上海人,我不知道吴泾有这么一个悠然休闲之处,更不知道的是,吴泾将以这一个植物园作为基础,扩展建设成为一个郊野公园。完全可以想象,这一个郊野公园落成后的魅力所在。它距离徐家汇,很近,很郊野。
和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另一个浓墨重彩之处,便是和平村的和平邻里中心。它的功能非常宏大,有文化讲堂,有创意工坊,有广场花园,是一个接地气、承传统、与时俱进、力求创新的和平大院。对了,这一个邻里中心的名字就叫做“和平大院”。生态型的美丽乡村,最高的境界,恰是和与平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