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7年06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乌衣巷
晏秋秋
  晏秋秋

  上周,去了一次乌衣巷。秦淮河边,寻常巷陌。

  乌衣巷,与《新民晚报》,有着深深的渊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这句诗,被赵超构先生妙手拈来。“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此成为新民晚报办报的不二法门。阿拉夜报,是老百姓的报纸——这句话,大概每个晚报人,都会反复介绍的吧。

  站在乌衣巷口,感到非常亲切。穿越历史,仿佛见到了穿着乌衣、昂首出入的富家子弟,更仿佛看到了,衔着春泥、贴近百姓的燕子。与艳丽多变、见证风云的秦淮河相比,翻修的乌衣巷当然沧桑而寻常。但是,强说愁的歌女、烟雨中的楼台,似乎总比乌衣巷,少一些坚定的精神存在。

  风送秦淮入酒杯,呜咽水拍建康城。宁为衔泥一家燕,不当六朝红粉人!

  赵超老说过,晚报应该接近群众,“要像白居易的诗一样,让老太婆也能听得懂,感到亲切通俗。”在乌衣巷里,我又无比惊讶地想起,白居易赠诗给刘禹锡,有“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之句。然而,刘禹锡的酬诗中,却用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语回答。对自己23年的贬谪生活,刘禹锡给出了一个充满振奋意义的回答。

  事物,总是螺旋式发展的吧。乌衣巷,新民晚报,刘禹锡,白居易……这4个要素,在南京的这个夜晚,奇妙地组合在了一起。江山如棋局,弈者常出新。多少黑白子,从来数不清。白居易和刘禹锡,世人合称“刘白”。两人的人生留白,是诗坛的千古佳话,更给后人许多启迪。

  走出乌衣巷,精神愉快而振奋。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赵超老说:“看晚报如同吃夜饭一样重要。看完晚报,愉快地睡觉,第二天精神百倍兴致勃勃地起早工作,这正是晚报的社会效果啊。”

  这句话,至今仍是水气淋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砥砺奋进的五年
   第A05版:砥砺奋进的五年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联通”责任,“信息孤岛”可破
乌衣巷
多为后人栽树
“流量狼”
改分陷阱
换个视角理解广场舞大妈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乌衣巷 2017-06-19 2 2017年06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