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使用引争议
前阵子,上海迎来了梅雨季节,时而阴雨绵绵,时而暴雨如注。上海街头出现了许多五彩的共享雨伞。做共享雨伞的企业也都铆足了劲,想要利用梅雨季“占领”上海的大街小巷。
可是,共享雨伞出师不利。据了解,一家叫OTO共享雨伞的企业在上海前后投放了200把免押金、不收费、不设密码的“三无”雨伞,结果遗失率几乎为100%。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杭州,5万把共享雨伞出现在杭州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等地,但一夜之间全部被城管的执法人员收走了,原因是共享雨伞在户外公共区域投放时,占用了公共设施。跟共享单车类似,共享雨伞又一次成为一面公民素质的“照妖镜”,开始考验一个城市的包容度。
对于共享雨伞,市民们褒贬不一。“以后早上出门要是不下雨,我就可以不用在包里放伞了,如果下午下班时下雨了,可以直接借用共享雨伞。”市民黄秋对共享雨伞拍手叫好,她说,夏季时女生的包通常都很小,所以都不乐意备把伞。
市民潘霏也认为共享雨伞很方便:“我们男生比较粗心,也不会每天看天气预报,万一下雨这伞可以应急。有的时候带了雨伞,又因为没有带包经常遗失雨伞。”
也有市民不看好共享雨伞。“虽说雨伞偶尔是能解决部分人的燃眉之急,但这类雨伞并不是公益性的,而是有偿使用,属于企业的营利行为。”市民夏先生认为,营利性的物品却占用了公共资源,把它挂在人行道的护栏上,会影响市容市貌。
此外,有网友认为,共享雨伞的发放、管理和回收,比之于共享单车,困难要更多一点。在一把雨伞上安装电子设备,成本太高,丢失率更高;共享雨伞在户外公共区域投放时,存在占用公共设施的情况。雨伞本身的押金和使用费都不高,铺设成本过高的话,很难长期盈利。雨伞不同于单车,一旦使用者随意丢弃,下一个用户就无法顺利共享,也就无法实现流转。
投资人并不看好
事实上,与之前同样饱受争议的共享充电宝一样,共享雨伞也不被大部分投资人看好,主要原因还是真实需求和有效需求不足。在不少人看来,雨伞、充电宝都是低成本的硬件,几乎是人手一个的普及度,租赁的需求比自行车低。比起共享充电宝,投资人甚至用“更无聊”“更无厘头”来形容共享雨伞项目。
经济学家宋清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再次调配,从而让大众廉价即可享用这些资源。但共享雨伞、充电宝等,却是统一采购的商品,然后通过缴纳押金、按时租赁的形式,供市民使用。这与共享经济的本质相去甚远,是纯粹的租赁商业行为,是典型的‘伪共享’。”
他认为,共享经济是否有其生命力,最重要的是看它需要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而它的基本要求是符合公共利益。例如共享单车出现后,马路上汽车的流量得以下降,减少了道路交通拥堵,也可以减少停车之苦。上下班骑自行车,好比天天健身、天天走路。加上管理的日益科学化,因而共享单车的发展趋向一路看好,至今还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
还有观点指出,对于共享雨伞而言,下雨天在一些人群集中地,比如写字楼、火车站、地铁站、商场等地方均有大量需求。如果此时能够很及时方便地用到共享雨伞并且收费也能接受,相信用户是非常乐意使用的。
本报记者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