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条新闻,心情挺复杂的。
新闻说,市交通委编制起草的《上海市静态交通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通过加强综合措施保障,沪上停车设施供给规模将适度扩大,“十三五”期间预期本市可新增150万停车泊位。
当下,停车的确是一大难题。尤其是在交通大整治的背景下,不规范停车的空间越来越小,很多开车人感慨上海用车太难,很多人干脆不开。但即使不开车,还是要停车。不管停在家里还是停在外面,都需要车位。
所以从广大私家车主的角度来看,这份规划带来了好消息。但如果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看,个人感觉,这并不值得庆幸。也许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角度来思考,特大型城市的中心地带,开车难,停车难,是应当被容忍的,也是应当逐渐形成共识的。
现在,对上海的大多数家庭来说,买车已经不是难事了,很多家庭保有了不止一辆车。未来,这个难度肯定还会进一步降低。在城市道路资源捉襟见肘,而且已经不可能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唯有大幅提高用车成本,才能限制私家车的无节制增长。公交优先的战略也才有施展的空间。毕竟,如果方便都留给了私家车,公共交通谈何优先。
昨天,还有一条新闻:上海交警发布了骑行地图2.0版,上面详细标注了全市124条禁非道路。研读一下可知,其中大多数是交通要道。在共享单车人气爆棚的今天,很多人呼吁上海完善慢行交通体系。但恕我直言,这个慢行交通体系建设,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在说了,直到今天,依然不尽如人意,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包括交通管理部门在内的大多数人,在路权的分配上依然倾向于机动车。
很多通衢大道,为何不让非机动车走?因为原本就很堵了,如果机非混行,更会雪上加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这种禁非的思路无可厚非。对于每个私家车主个体来说,任何远大的目标,都抵不过当下一个车位的诱惑。但从环保低碳的城市未来回望今天,如何改变管理思路,在发展的蓝图中给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留出更多空间,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