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会给人不知今夕何年的错乱感。比如最近的一张直播截图就引发热议——常州一家培训机构老师收徒时,学艺的00后女孩对90后男老师下跪磕头。对这种“磕头拜师”的做法,有人嗤之以鼻,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传承离不开仪式感。
培训机构安排个“磕头拜师”的戏码,无非是想制造噱头吸引眼球,倒是认为“磕头拜师”是一种“仪式感”、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观点,值得说道说道。前些天,醉心于国学的成都市民李某让孩子“骑牛上学”的新闻也曾广受关注。按照李某的说法,“骑牛上学”是将传统文化贯穿到衣食住行当中。我在新闻上看到了李某牵着牛送孩上学的照片,身着古朴布衣,脚蹬圆口布鞋,左握大蒲扇,右牵牛缰绳,牛背上坐着个背红色书包的小男孩。在周边车水马龙的映衬下,挺像一种行为艺术。
“磕头拜师”也好,“骑牛上学”也罢,他们共同的偏颇之处在于,将仪式、形式混淆于精神内涵。下跪磕头这种“仪式”,已然与现代文明理念格格不入,早就不合时宜。但是“尊师重教”却从古至今都被引以为训,也一直被视为一种优良传统,只不过表现形式早就摒弃了下跪磕头这种不妥的做法。而常州这家培训机构,显然是把“磕头拜师”与“尊师重教”画上了等号。
农耕社会中,“骑牛上学”的确是一种充满田园诗意的“仪式”,但是工具会落伍、出行方式会迭代,现代交通条件下,骑牛既不安全,也不高效,这个时候还追捧“骑牛”的传统,未免有些食古不化。如果传承传统文化不重精神内涵、不重文化素养,只是单单讲求个“形式”,岂非一味地机械“复古”?那大家是不是还要留着古代的发型,穿着“长袍马褂”,骑马赶车上下班呢?
“仪式感”重要吗?当然重要。任何文化,都需要表现载体,都需要借助某种仪式性的东西表达出来。但是更重要的,是背后深沉的文化情感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以前过春节的仪式,包括放鞭炮、磕头拜年,但是近些年,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放鞭炮反而成了一种陋习,短信拜年、抢红包又成了新的“仪式”。春节还是春节,团圆、辞旧迎新等文化内涵也一直没变,要是按照“磕头拜师”和“骑牛上学”的逻辑,守住春节的文化传统,还非得放鞭炮、磕头不可了?
如今一说起弘扬传统文化,往往会有人或不加区别地精华糟粕一锅烩,或徒具形式流于表面化,搞些诸如跪拜师长、背弟子规等囫囵吞枣的事情。“女德教母”丁璇甚至公开宣扬“衣着暴露易失身”、“遭家暴一定要忍”等言论,直让人觉得是外星人下凡。凡此种种,充满着“刻舟求剑”的教条劲头,罔顾传统变迁、无视文化更新、拒绝现代演进,最后的结果,恐怕也只能是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