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纳凉图的凉意哪儿去了?
林明杰
  ◆林明杰

  入伏之苦热,虽有空调,亦头脑昏昏。难怪古人喜作纳凉图,或有望梅止渴、赏画消暑之功也。

  历史上很多著名画家都画过纳凉图,大多格局都是依山傍水处,幽篁古树间,置一疏简小屋,屋内高士作读书或摇扇状,也有二人席地,默然闲坐。而很多山水画作虽未名以纳凉,但自有一种清凉意。而这种清凉意,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普遍意趣,所以也可以说,中国古画大多可以当作纳凉图看。

  上海博物馆有一幅清朝宫廷画家金廷标的《莲塘纳凉图》(左图),据说是根据杜甫诗意而作,但我觉得他未能体现杜甫诗意。杜甫原诗如下: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杜甫的诗是潇洒的,而金廷标这幅画却是矜持的。尤其画中男子虽然翘着二郎腿,眉目中也是威严的。画面左侧两个女子画得畏畏缩缩,如履薄冰,而且构图故意使之位置偏下,令男子坐着也比其他人高一头。看这纳凉图,毫无清凉意。

  不过,你要知道他画的男子是乾隆皇帝,而他又是乾隆的御用画家,那就不奇怪了。

  中国古代文人绘画中有一股潇洒的意趣,那是文人画家用不以画谋生换来的可贵自由和潇洒。这种自由在元代以前,是中国远远领先于世界的文明。

  大多数古代纳凉图,都是山水画,人物只在其中起点缀作用。而以人物为画面主角,却又画得精彩的纳凉图,我印象最深的是海派绘画领袖任伯年画的《蕉荫纳凉图》(右图)。不知道为什么,任伯年特别喜欢画吴昌硕。或许是他觉得吴昌硕的形象特别萌,特别入画吧。他把吴昌硕画成了半裸状,手持破蒲扇,坐在竹榻上。那真是画得栩栩如生,风趣幽默。我最佩服任伯年的是,他在土山湾学过西洋画造型技术,但他后来画的画,呈现出的完全是地道的、高超的中国画笔墨韵味,只有在造型的微妙处,你能感受到他经受过西洋绘画训练。

  在中国画现代化历程中,任伯年和程十发都是洋为中用,化洋为中而不露痕迹的高手。不像是有的画家,用中国的毛笔和宣纸去模仿西洋人的炭笔素描——那不是犯傻吗?而且这种画法还成了学院派国画的典型风格。唉,不说了,说了生气。心静自然凉,心静自然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A30版:家装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经济大发展与艺术大作品
纳凉图的凉意哪儿去了?
不能超越时间性来评判艺术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A26纳凉图的凉意哪儿去了? 2017-07-15 2 2017年07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