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崇明撤县设区一周年之际,今天上午,“崇明2040”草案发布并公示,确立崇明至2040年的发展总目标:建设成为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人居品质等方面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成为全球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先行区。
严守“生态岛”发展底线
“崇明2040”明确要坚守人口、用地、生态、安全底线,优先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厚植生态基础、完善生态资源、提升生态价值,使崇明成为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长三角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节点。
一系列数字予以佐证:到2040年,崇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7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总规模锁定在265平方公里以内;划定生态空间1401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540平方公里(81万亩),自然湿地保有率从38%提升到45%,森林覆盖率从22%提升到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6.8平方米提升到20平方米,水面率从9.54%提升到10.3%。
根据总规,崇明将优化全区生态、农业和城镇“三大空间”,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四线”管控体系。城镇空间方面,将落实世界级生态岛定位和全市“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要求,优化调整开发边界,由现行规划157平方公里瘦身至133平方公里,减少15%,规划空间过于集中的陈家镇、城桥镇、长兴镇是瘦身重点。此外,规划至2040年,崇明区战略留白空间规模为17.2平方公里。
“崇明2040”还研究确定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核心指标体系,从环境质量、生态空间、水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与能源、产业体系等方面,明确核心控制指标,引导、监测、评价崇明生态岛保护、修复与建设。
形成“五源多廊”生态空间
根据总规,崇明将实施“+生态”和“生态+”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严格划定全区生态空间,总面积1401.1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021.2平方公里,落实并深化一、二类生态空间,优化并拓展三、四类生态空间。
一类生态空间为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范围,二类生态空间包括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核心范围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崇明区界内),东风西沙水库、青草沙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以及西沙、北湖等重要湿地空间。规划要求,以一类、二类生态空间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内为禁止建设区,实现最严格的管控措施。
此外,规划形成“五源多廊”的总体生态空间结构,其中崇明东滩、西沙、北湖、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长兴青草沙湿地等五个重要生态源地,是代表崇明生态价值的核心名片,重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干预,适度允许少量公共功能建设;1条市级生态走廊和10条区级生态走廊,串接生态基本片区及重要生态源地,构建崇明生态骨干网络。
“生态空间是和谐自然的,乡村空间是有机舒朗的,城镇空间是紧凑集约的。”“崇明2040”结合“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总体风貌定位,对全域空间加以总体城市设计,未来崇明将逐步形成它独特的风貌景观,综合展现乡土情怀、田园风光和海岛肌理,塑造“三带两脉十二链、四镇六景一路环”的总体风貌格局。
规划“轨交+高速”东西双通道
根据规划,崇明将坚持“快到慢行,减少穿行”的发展理念,构建“外畅内优、高效集约、绿色生态”的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以“公交+慢行”为主导的绿色交通模式,率先实现绿色交通出行比重达85%的发展要求。依托干线公路和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骨干交通系统,构建60分钟交通圈,其中崇明重点地区至上海主城区60分钟可达,城桥核心镇至区内中心镇45分钟互通,城镇圈内30分钟覆盖。
对外交通突出轨交引领,强化东、西双通道建设,打造“轨道交通城际线+高速公路”复合系统。2条城际线中,沪崇线位于对外交通西线通道上,主要承担西部城桥核心镇与上海主城区之间的快速客运交通联系,线路自宝山杨行站引入,与S7沪崇高速共走廊至城桥;崇明线位于对外交通东线通道上,主要承担东部陈家镇、长兴镇与上海主城区之间的快速客运交通联系,主线与G40沪陕高速共走廊,线路起自浦东金桥路站,经长兴岛走行至陈家镇;轨道预控线路起于崇明长兴岛,止于横沙岛。
此外,崇明还将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城镇圈及社区生活圈,强化均等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海绵崇明”、“零碳岛”的目标。
本报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