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我和妈妈坐在空气清新的小区花园里,享受着悠闲时光。一旁社区老年活动室里传来了熟悉的歌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妈妈被歌声感染了,饱含深情地跟着唱了起来:“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唱罢,妈妈却意犹未尽,接着说:“那是刘炽老先生作的词,郭兰英的歌。真是唱出了我们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看着白发苍苍的妈妈,听着她有些喘息的歌声,我仿佛看到了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芳”—— 现实生活中的我妈妈,她老人家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保家卫国,迎着战火奔去前线的娇小身影,在异国他乡的朝鲜战场,历经艰苦卓绝、浴血奋战、无畏牺牲的场景。
保家卫国——
好儿女扛起了枪,奔赴朝鲜战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正在西南军政大学学习的妈妈和同学们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请愿报名,强烈要求赴朝参战。年底,请愿终于获得批准,妈妈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二军34师的一员。部队受军令旋即出发,妈妈随部队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出发,转乘火车,日夜兼程,奔赴中朝边境界河鸭绿江边的宽甸。没有休整,战士们头戴用树叶编织的隐蔽帽,雄赳赳、气昂昂地踏着工兵部队架起的浮桥,跨过鸭绿江,站上了朝鲜战场。
在朝鲜战场,规定女同志是不安排上前线的。但妈妈热血沸腾,坚决要求上前线,首长硬是把她推上了回后方的吉普车。不巧的是那吉普车在回后方路上的一条河边熄火后发动不起来了,这样,我妈妈和另一个女大学生(妈妈称其为铭姐)就被分配在了司令部做文员,任务是及时绘制战场地图和战斗形势发展地图,打印首长的命令等。
艰苦卓绝——
好儿女浴血奋战,牺牲疆场
妈妈参加了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在涉渡大同江时,师首长和政委让出自己的大鬃马给女战士用,领着司令部的将士们手拉手地涉过齐腰深的急流向对岸前进。妈妈感动得热泪直流,坚决不肯上马,一步跨入大同江水,在司令部参谋们的帮助下,勇敢地渡过了水流湍急的大同江。一登上对岸,妈妈就给首长和战友们唱起了苏联革命歌曲《骑兵进行曲》。“在那广阔的田野上,在路上,没有风,却扬起灰尘;那是骑兵向前挺进,假如母亲问我去哪里,我要为祖国去战斗!保卫你啊,亲爱的母亲……”妈妈的歌声如同大同江水,和着战友们的脚步声,奔向战斗的前线,也永远回荡在了朝鲜的山河原野。
战斗打响了。妈妈投入了通宵达旦的战事地图绘制工作,投入了容不得丝毫闪失的军令文印工作。在老红军出身的司令员的带领下,部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
记得妈妈曾经告诉我: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国力薄弱,武器装备落后,志愿军靠的是钢铁意志和战士身躯在抗美援朝,因此,“实际情况远比电影《上甘岭》所描述的要艰苦、激烈和残酷。”仅在第5次战役的半个月时间里,妈妈所在的司令部就牺牲了三个参谋和她的工作伙伴铭姐,他们有的为了完成送达军令的任务,硬是把被敌机炸弹炸出的肠子塞回肚子,拼命地坚持向着目的地爬行……有的为了大部队的进军,宁愿部队“先行开赴前线”,把受了重伤的自己留在了就近的山洞等待后勤救援……听到他们的牺牲,战友们都如同失去亲人般地悲痛……
抗美援朝的三年,正是我妈妈的青春岁月,她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朝鲜战争,经受了出生入死的人生考验。这段经历妈妈虽刻骨铭心,但却封存在心,从没有向我和两位弟弟说起。直到2010年在上海世界博览会参观“朝鲜馆”时,才触景生情,回忆往事。她说,那时的激情就是为了我们民族的独立、屹立于世;国家发展强盛,不再受欺负和凌辱,人民有安宁、幸福的生活。
我搀扶起白发苍苍的妈妈,向街坊的花铺走去,将最美的鲜花献给了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