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先前,谁想到气候也能“人造”?那时,哪家摆出能180度循环吹风的摇头风扇,立刻呈现小资情调!70多年前,我随父母迁入美租界的浙江北路南阳里。二房东见行情因战事疯涨,便把直角形的二上二下石库门单户住宅切割成“鸽子笼”,塞进19家住户。住户也无奈扩容:家家搭阁楼,两层扯成四层,不知滑稽戏《72家房客》是否溯源于此?
住于斯,冬天还好对付,盛夏大伏天,实在吃不消!我住朝西前厢房,午餐后太阳必然威猛相伴。母亲择机开发“太阳能”:一只浴盆、三只面盆都注满水,任其映照。等日头落山,渔收三利:降了室温,温了浴水,省了煤耗。前楼诸姓邻居住的是朝南18平方米,全天有光无阳,全幢翘楚。女主人关心芳邻,每逢酷暑,把木地板拖得锃亮,撤桌铺席,唤老母分享午睡。全幢楼19户仅1只水龙头,下班时分,这里自然如春运般热闹;再挪后,夜幕掩映中,此处又成男人冲淋间。一位五十多岁的“爷叔”特别随意,看见水龙头处有空闲,就赤身淴浴。一次,一近视眼阿姨来洗刷,脚盆直戳爷叔臀部才觉得异样,“爷叔”下意识转身,羞得阿姨立马转向,在身后开骂:“老棺材!吓得我心惊肉跳!脱光裤子在水龙头边淴浴,哪根神经搭错了!……”
为度酷暑,大家各施妙招。那时,住家不远的一家著名南货店专供西瓜肉(专门培育的重在长籽的品种),三分钱一斤味淡如水,五分钱一斤的则有红瓤。“西瓜肉有售”的店招一挂,店门口立刻挤成一字长蛇,顾客们个个捧着铝锅不畏烈日逼照。一些水性好的青壮年,常在不远处的浙江路桥的栏杆上作跳水竞技,是时的苏州河水还适宜浪里白条们嬉戏消暑。夜幕笼罩了,大门口、弄堂外,是帆布床、竹榻、藤椅的天下,人们走出蜗居,在地上泼一盆水,或坐或靠,间或聊聊天,在此抚慰一天的辛劳与烦躁。
这不堪的一页终于翻过去了。而今,人造的气候,充沛的电能,俱全的住房设施,热浪袭来,虽谈“虎”未必色变。
我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