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彩鼓浪屿
方翔
■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 黄氏小宗也是鼓浪屿最早和西方人交流的场所
■ 汇丰银行公馆旧址
■ 鼓浪屿随处可见风格各异的建筑
  本报记者 方翔

  提起厦门,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鼓浪屿。虽然只有1.87平方公里,但是在鼓浪屿上却汇聚有上千座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特别是随着鼓浪屿申遗成功,其更受到社会的巨大关注。再过几天,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就将在厦门举行。可以预见,鼓浪屿将会聚焦更多目光。

  申遗成功 只是起点

  “无论是第一次登临它,还是最后一次告别它,在鼓浪屿这个中国最美的地方,第一个给你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最美影像是建筑,最后一个留在心目中的最美印象,还是建筑。”厦门大学教授林丹娅在其所著《鼓浪屿建筑》一书中这样写道。

  鼓浪屿位于福建九龙江入海口,与厦门岛隔着鹭江海峡相望。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地范围包括鼓浪屿全岛及其近岸水域,总面积316.2公顷;鼓浪屿缓冲区涵盖邻近的大屿和猴屿两座岛,并一直延伸到厦门岛海岸线,总面积886公顷。1903年,鼓浪屿在传统聚居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现留存有931座展现本土和国际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园林和自然景观、历史道路网络,体现了现代人居理念和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

  当地时间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雅采克·普尔赫拉先生(Mr. Jacek Purchla)敲下小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以符合世界遗产第2条和第4条标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2处。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鼓浪屿是中国在全球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见证,具有显著的文化多样性特征和现代生活品质。鼓浪屿的发展是体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现代人居理念的独特示范。鼓浪屿反映出中外多元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广泛交流,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真实且完整地记录了其曲折的发展进程和生动的风格变化,真切地反映了激烈变革时代的历史。鼓浪屿的发展清楚地记录了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记录了从海外归来的闽南人民开展早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特点。鼓浪屿例证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共同发展的历史,为中国和其他地区不同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参考。鼓浪屿独特的装饰风格建筑遗产记录了物质化的文化交融,形成东南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建筑运动。

  近日,“世界遗产之鼓浪屿模式——鼓浪屿申遗经验推广会”在上海举行。厦门地方及鼓浪屿领导、申遗专家、厦门社区代表等,在遗产保护与社区复兴、遗产价值挖掘塑造、鼓浪屿申遗独特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互动。

  在鼓浪屿生活六十多年的老居民董启农,对于那一晚记忆犹新,“我在厦门大学工作二十多年,现在退休了。记得7月8日当晚,我们一些当地居民聚在一起,在我的旅馆组织家庭音乐会,一起盼着好消息。一直到夜里11点多,鼓浪屿管委会的郑主任在申遗现场给我发消息,就两个字‘成了’,真是太高兴了!这是我们当地居民非常高兴的事,因为我们的家乡成为了世界遗产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还提着心吊着胆。现在鼓浪屿申遗成功了,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对于鼓浪屿的未来,岛上还有很多重要的遗迹需要保护。另外从美丽家园、从世界遗产要求角度来看,如何使岛更美丽,使岛更宜居,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规划也有进一步细化的需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现在世界范围内,很多申遗成功的遗产地都把旅游作为重点。但对于鼓浪屿,旅游会成为我们管控的重点。如何使鼓浪屿成为一个公共社区、国际社区,如何进行旅游的管控,还有很多很艰苦的工作要做。像故宫,由每天十几万游客控制到八万,这其中做了很多的工作,国家旅游局、包括北京市委,都有付出努力。现在对鼓浪屿下一步规划,是如何让鼓浪屿岛上的居民生活更舒适。”

  人文记忆 多元交汇

  被称为“浪漫之都”“海上花园”的鼓浪屿,它的自然、人文景观别具一格,不仅显示着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反映着自身吸纳、包容的品质。鼓浪屿人文气息浓郁,它的音乐气质、文化品质在这里碰撞,不仅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砥柱,还是鼓浪屿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的组成部分。

  有“钢琴之岛”之称的鼓浪屿钟灵毓秀,具备着滋生音乐才华的天然条件。在古代,民间喜爱的是享有“御前清音”雅号的南曲和雅俗共赏的锦歌。19世纪中叶起,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近代西洋音乐开始涌入这座小岛上,与鼓浪屿优雅的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与中国传统的音乐相交流,还造就了鼓浪屿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特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洋音乐盛行,孕育了举世闻名的音乐人才。比如,有“中国第一个声乐女指挥”之称的周淑安、前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林俊卿、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小提琴演琴家许斐尼,以及李嘉禄、许斐星、许斐平、陈佐湟等一大批著名音乐家,使岛上居民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其中,岛上人均钢琴拥有量为全国之冠,成就了“钢琴之岛”的雅称。

  说到鼓浪屿的文化名人,不能不说被人们所熟知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林语堂。他10岁入鼓浪屿归正教会养元小学就读,后升入寻源书院学习。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任教于清华大学。曾留学攻读文学、语言学。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回到家乡后,出任厦门大学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总秘书。后来,在上海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提倡幽默闲适文学,并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人发起组织“民权保障大同盟”。上世纪30年代,到美国教书且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位于鼓新路80号的故宫博物院鼓浪屿外国文物博物馆(以下简称“外国文物馆”)是一座中型博物馆,是故宫博物院首次与地方合作设立的博物馆。据悉,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800多件外国文物,外国文物馆将以实物展陈的方式,展出故宫馆藏的部分清宫外国文物。其中,大部分藏品一直保存在库房里,未曾公开展出过。

  单霁翔曾表示,与厦门共建外国文物馆,让这些藏于“深宫”的珍贵文物,找到了一个气质相宜的展览空间。展品品类丰富,保存完整,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价值和内涵。

  据介绍,即将在外国文物馆展出的藏品包括漆器、陶器、瓷器、玻璃器、珐琅器、金属器、织物、绘画、书籍、雕塑、家具、钟表、科技仪器等,主要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俄罗斯、意大利、美国等国家。这些藏品多为清宫旧藏,部分为民间征集而来或个人捐赠。其时代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不等,以18世纪和19世纪的文物居多。这些外国文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了所属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貌,也反映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选址在鼓浪屿“救世医院及护士学校”旧址。救世医院由美籍荷兰人郁约翰于1898年创建,现在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救世医院是鼓浪屿的第一座综合性医院,文史专家评价它是闽南西医的“黄埔军校”。创建者郁约翰也因其传奇的人生和对琴岛居民的贡献而被人们所铭记。

  环境整治 空间恢复

  “从鼓浪屿的建筑风格上就能看出不同国家在鼓浪屿投射出的多元文化。”鼓浪屿申遗技术支持团队负责人魏青说,根据团队的调查统计,建筑风格纷繁多样,有岭南大厝民居、古典复兴风格、哥特式、蒙萨屋顶、美国乡村别墅风格、半木风格等。如果没被19世纪末的全球化浪潮裹挟进湍流中,鼓浪屿的渔村风貌可能会持续更久。

  据魏青介绍,在申报过程中,咨询团队也确实考虑到鼓浪屿生活社区的特点,在整治治理时并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采取“微整治”的模式。魏青通过鼓浪屿的三个环境整治案例,介绍了在遗产保护视角下具体工作实施的策略。三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鼓浪屿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接触面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空间。

  第一个是早期西方人聚居的区域鹿耳礁片区。早期朴素的西方古典复兴风格的协和礼拜堂和较晚建成的哥特式天主堂之间,原本是西方人社区(后来发展成为华人华侨社区)的中心,然而后期的建设不仅遮挡了教堂的立面,也破坏了原有的空间面貌。拆除整治之后,这一空间不仅呈现出两个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的教堂的对话,也成为当地社区重要的文化生活场所,承载各类文化活动,展现传统与时尚的交融。

  第二个案例,岭南大厝民居,所在的片区原本是历史上典型的闽南乡村,与之相关的黄氏家族也是鼓浪屿上典型的传统家族之一,从家族的发展脉络可以窥视鼓浪屿的发展历程。不仅如此,黄氏小宗也是鼓浪屿最早和西方人交流的场所;这一空间节点可以反映鼓浪屿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后期加建的、破坏了原有空间环境的民居建筑被清理之后,这里又重新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的生活场所。宗祠空间也时常作为社区公共活动场所,比如南音表演,让驻足的人体会到闽南传统文化的韵味,看到日光岩下闽南传统社区的生活状态。

  第三个案例是汇丰银行公馆旧址和摩崖题刻共同构成的文化场景。汇丰银行公馆旧址典型的三叶草平面特征反映出西方建筑艺术在亚太地区的流传过程,它的选址也体现出西方居住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在公馆旧址之下的《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题刻本身反映出鼓浪屿早期和台湾的两岸关系,原英国领事翟里斯的翻译和他的家族故事赋予了题刻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题刻周边后期建设的民居拆迁之后,这一展示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空间场景得以恢复,翟里斯的翻译也被组织到展示体系中。中文的题刻和英文翻译展示牌构成了时空的对话;文化场景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加丰富。被拆迁走的住户门牌仍然保留,作为他们对遗产保护做出贡献的印证。这三个具体的案例说明了以价值为导向的环境整治工作策略,即从遗产价值出发,筛选重点,投入到最有价值的挖掘和展示的工作中。

  精准定位 国际社区

  鼓浪屿“申遗”的重点,是其独一无二的“国际社区”属性——这个面积仅1.87平方公里的小岛,吸引了两万多名各国外侨、华侨和中国居民,这里的建筑、教育、历史传统融合了侨乡文化、西方文化与闽南本土文化,他们共同创造了鼓浪屿的黄金时代。

  经过申遗,鼓浪屿从以前的“音乐之岛”变为更精准的定位——“历史国际社区”,这对于鼓浪屿应对挑战会有什么帮助或者启示呢?鼓浪屿管委会主任郑一琳表示,首先要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比如水、电、道路,近年来由于旅游的影响,尤其一到旅游旺季,居民的用水、用电就很紧张,所以我们要完善水电设施;第二个是公共服务的问题,比如说医疗、教育、卫生,以前鼓浪屿拥有整个厦门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医院,现在我们要创办鼓浪屿的特色教育,重塑音乐、美术、体育这些方面的特色;另外居家养老、智慧医疗等方面更上一个台阶;还有居民互动这块,现在走在路上无论认识或不认识都有很多人跟我打招呼,我为这些邻里感情感动,就希望居民能有更多的互动空间、社区空间。现在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居民都不愿意出门了,还有一些迁到厦门住的鼓浪屿人返回鼓浪屿也不知道该去找谁,所以我们就希望能改造一些旧建筑来辟出更多的社区空间给居民做会客厅、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让居民更有幸福感。

  “最后是自治共管这块,现在岛上有鼓浪屿公共议事会、家庭旅馆协会、商家协会,在申遗历程里磨练出很好的默契,我们有信心把鼓浪屿社区建设得很好,让岛上的居民有更好的生活,留住鼓浪屿人,也让迁出鼓浪屿的人再回来。这是我们的目标。“郑一琳说。

  “我是在鼓浪屿上生活的第三代。曾经鼓浪屿是非常繁荣的岛。历史变迁,设施布局变化、岛上工业区迁出、一些老鼓浪屿人迁出,同时随着动车开通、旅游业发展,来岛经商、工作的人多起来,成了新鼓浪屿人。”董启农说,“申遗成功后,要看怎样使老鼓浪屿人得到实惠,又怎样使新鼓浪屿人热爱这片土地,共同传承鼓浪屿的社区文化。文化是前人、是老祖宗创造流传下来的,我们把它传承下去,是最重要的任务。”

  董启农特别提到了2016年的台风“莫兰蒂”,“当时的风灾之后,岛上满目疮痍,我马上打开我的宾馆,让那些住在老房子、住在危楼的人住进来,其他很多旅馆也打开门收留他们。只要有我们老鼓浪屿人在,我们就会爱护新鼓浪屿人,使他们也热爱这片家园。鼓浪屿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全新视野 积极保护

  “鼓浪屿的遗产价值,来源于历史的社区,所以对鼓浪屿历史的解读和遗产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历史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背后不同文化群体的作用和贡献为出发点。”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王唯山说。

  在王唯山看来,岛上数量众多、类型丰富、风格多元的物质遗存,也从文化特征、空间形态、发展时序、社会形态、生活场景等方面呈现了这个社区的变化和各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同时,鼓浪屿和它的价值将由当代的社区继承、传递给未来。因而在遗产保护工作中,无论是面向历史的追溯与研究,还是面向未来的保护和发展,都需要以社区作为关注的重点和策略制定的出发点,形成多层级、涵盖物质遗存与文化传统、关注反映社会空间脉络关联关系的保护对象体系。

  王唯山建议,在这一保护框架下,通过系统的档案搜集整理、详实的遗存调查研究、学术研究出版以及阐释展示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历史社区进行更为客观、深入、全面的挖掘、表达和展示。遗产价值的阐释与展示也是谋求与当下社区和社会公众对遗产、价值和保护的共识的手段之一。在工作中加强对社区需求的关注和尊重,与社区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提供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渠道,都是增进当代社区对遗产保护的理解和参与积极性的基本策略和方式。通过遗产保护,历史遗存成为活在当下的文化空间,承载社区逐渐活跃的文化生活,使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并为社区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文化资源。

  “台风‘莫兰蒂’侵袭,在抢险救灾与恢复的过程中,社区民众积极参与,各方社会力量大力支援,本地居民志愿者发挥了突出作用,这是对鼓浪屿保护管理工作的肯定。”王唯山说,“通过对社区的关注,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实现了从保护到激发民众欣赏遗产,进而理解其价值和保护需求,关注并对其评价,进而积极参与保护其中的良性过程。”

  清华大学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表示。鼓浪屿申遗基于世界遗产促进文化对话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其核心的任务是讲好中国现代的故事,讲好鼓浪屿人的故事,讲好鼓浪屿文化的故事,促进社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加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推广鼓浪屿经验,即是推广政府主导的全民参与,调动社区保护遗产积极性的策略。

  “就研究视角而言,从公共租界到国际社区和共享遗产,纳入了更广阔的时间、空间和文化背景,关注到社区的发展变化和不同文化群体在其中的作用和贡献,重在强调对文化交流、对话、促进新文化的形成发展的表达。”吕舟表示,鼓浪屿遗产保护历程也体现出遗产价值观的变化,强调和突出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重视遗产价值的阐释与展示,将其作为内部群体之间以及对外沟通的媒介,以求达成对遗产认知的共识,激发民众欣赏遗产,进而理解其价值和保护需求,关注并对其评价,进而积极参与遗产保护。

  吕舟建议,在遗产保护的同时,也通过对旅游活动的有效管控,促进对鼓浪屿遗产价值的体验,带动厦门全域旅游的发展,发挥文化遗产在地方可持续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展望未来,鼓浪屿的保护管理应该体现在政策导引、环境控制、提升社区对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促进社区对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的监督,最终建立一个包容的、活跃的、可持续的社区。希望鼓浪屿模式可以为其他遗产地和历史城区的保护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视觉/新民印象
   第A09版:视觉/新民印象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 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6版:亲子阅读/ 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七彩鼓浪屿
新民晚报新视界A10七彩鼓浪屿 2017-08-27 2 2017年08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