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舆论公愤的“慰安妇”表情包事件,有了下文:昨晚,上海市警方官微通报称,对制作“慰安妇”表情包企业似颜绘罚款1.5万元并处停止联网、停机整顿两个月的行政处罚,企业负责人也被教育训诫。涉事公司则发公开信为“严重失误致二次伤害”致歉。
涉事公司可谓自贻伊咎,因为它制作的表情包素材是“慰安妇”。而对待那些作为历史受害者的“慰安妇”老人的态度,关涉大是大非,容不得半点亵渎,这是常识也是底线。舆论抨击和公安部门依法追责,就是对基本是非的明确,对底线意识的重申。
制作公司“吃一堑”,整个社会都应“长一智”。事实上,自这起失于轻佻、归于丑陋的“慰安妇”表情包事件涌入舆论管道起,其公共性警醒意义和反思价值就摆在那,不会因个案解决就迅速被抹杀。也只有反思主体延展到了全社会,而非对有过失者穷追猛打、却不将其纳入公共维度,此次追责才能起到更广泛的提醒和震慑作用。
现实中,无意识或有企图地触碰历史底线的行为,远不止于将慰安妇纪录片截图做成表情包,有些无底线的做法在主观意图上比这恶劣得多。那种以“怀疑一切”“意义消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虚无主义,也将指向真实与严肃的历史观拉上了用于肢解的手术台。鉴于此,以此典型个案为由头“借题发挥”,去重申底线意识,很有必要。
就拿前不久的两名中国游客在柏林国会大厦前行纳粹礼拍照事件来说,这就是失去了对历史应有的敬畏,而敬畏历史是铭记历史的必由之途。在以色列,连将希特勒塑造成可悲丑角的艺术作品都不能容忍,因为它连着某些尚未愈合的历史创口。
不止如此,还有那些频繁端上“手撕鬼子”等“横店名菜”的抗日神剧,动辄让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空洞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此前某县以以德报怨名义,斥资70万元为侵占东北的日本“满洲开拓团”逝者修墓立碑,也是用“开拓”话术漂白侵略逻辑,在舆论场亦激起一片“是非倒置”的批评声。这不是基于民粹情绪的上纲上线,而是在强调对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公共理性。
在“慰安妇”问题上,历史也不可亵玩。“慰安妇”是一面观照侵略与暴虐之恶的镜子,一道被历史撕开的创口,她们的痛感是整个民族的疼痛,她们遭遇的不幸在民族记忆树干上留下的年轮也尤为厚重,不能被轻易截取几圈用来随意涂抹。
要知道,为了正视这段历史伤口,去年5月31日,来自中国、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组织,还发起“慰安妇”资料申请“世界记忆名录”遗产登记。而电影《二十二》中将更多人的视线带到那段屈辱历史,也有此考量。
敬畏历史,守住底线,需要大是大非上的不含糊。而对制作“慰安妇”表情包行为的从严处罚,就是一记响亮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