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客流总量18.7亿人次,销售总规模1360亿元。数据显示,上海的189个城市商业综合体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城市综合消费地。尽管近年来实体商业被唱衰,但上海的商场数量却逆势增长,2016年上海城市商业综合体新开业39家,2017年上半年新开业10家,下半年预计新开业31家,预计2017年底上海全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将达到230家。其中,商业建筑面积的增速更是居于历年来的第一,去年新增商业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6%。预计2017年新增面积将达到360万平方米,增速将再创新高。
体量增加了,生意做得如何?《报告》显示,城市商业综合体销售总额增速达两位数。2016年全市已开业城市商业综合体总销售额达1360亿元,同比增长16.9%;剔除新增因素,销售额同比增长8.7%。预计2017年末销售额将达到1600亿元。不过尽管客流量、出租率都有所增长,但平均坪效却同比降低1.5%,为49.1元/平方米/天。
本市商业综合体将在年底“破2”,预计达到230家,商场数量是否饱和甚至过剩?“上海的城市商业体分布不均,新增商场主要开在人口导入区,补足商业薄弱地区的短板,例如中环、外环等的交通枢纽附近。而在市中心,只有南京西路商圈新开了兴业太古汇。”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桦表示,此外新增商业体有别于传统百货,把餐饮、文化、亲子、社交、养生、美容等板块做大,引入O2O新零售业态,主打混业经营,满足年轻家庭的新消费需求。这一说法也有数据支撑,《报告》显示,体验服务业态占比进一步增加,尽管零售业保持龙头地位,但餐饮和其他服务业的商户数量和经营面积的比重均超过43%,销售占比为32.9%,其增长幅度都是两位数。
一楼是各种国际大牌,主打奢侈品,底下一层是精品超市,往上走则是连锁的快时尚和热门餐饮,商场开得多了,“千店一面”却让消费者审美疲劳。《报告》也指出,市场供应节奏过快、区域发展不均衡、电商网络购物冲击、经营同质化竞争等,是城市商业综合体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如何创新发展,提升内涵?朱桦认为,连锁经营不应该是同质化的代名词,即使是同一个品牌,也要根据商场不同的区位、建筑体量来对商品、店铺、服务等进行调整,比方说旗舰店、体验店、精品店以及快闪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