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嵩山游书院
孙 倩
  孙 倩

  初冬上午来到登封。一直以为嵩山少林在河南郑州附近,在朋友开客栈之前,还真不知道有一个叫做登封的城市。城市不大,如同现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同质化的倾向也明显。如果不告诉我,这里是登封,它和其他城市也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这里就在嵩山脚下,有少林,有南岳大帝庙,有嵩阳书院。更甚于,它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武校。成千上万的,因为各种原因汇聚到这里习武的少年、青年和武术爱好者们,构成了它独特的风景线。比如,我的这个小朋友就曾经是武术冠军,因此才会将客栈命名为“功夫客栈”。

  而我到这里的第一站,去的却是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曾经有范仲淹、司马光、李纲,无数读书人在这里学习指点江山。这里还是中国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虽然我讨厌理学,但是二程的光辉无法阻挡,毕竟这学说统领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那段日子,最后,在五四运动时强行撕裂,被砸了个稀巴烂。好的坏的,都砸了,极端的束缚,导致极端的抗争。

  但是,最近开始反思,这束缚,难道是理学的初衷么?是二程与写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朱熹的真正意思么?估计谁也回答不了。那就罢了,无论如何,历史不可能重来;书院却是一定要去拜谒的,为了无数的思想。

  初冬的中原,比南方冷许多。更何况,天并不好,阴雨绵绵,几乎没有游客。大门没有想象中的恢弘,斑驳的青砖,灰灰的瓦片,但还没有进门,厚重感就层层压了过来。这种感觉去岳麓书院时没有,尽管岳麓书院看着更大,更辉煌;而刘宗周的蕺山书院更是如江南山水那般玲珑雅致。也许,这就是时间和历史赋予中原的特殊韵味。

  程门立雪的典故还在,师生的角色在现代的时空已经位移。初冬看书院,不免有些萧瑟,三棵将军柏,没有郁郁葱葱的树叶,只有老枝向天的意象。虽有些萧瑟,但谁说青葱就不在了呢?

  从嵩山回来总有些意难平。填长调以记之。

  满庭芳·嵩阳书院

  微雨迷蒙,草枯沙细,古藤苔色空庭。客稀山远,枝上鸟啼轻。遥想先贤意境,范文正,司马朱程。如今是,星移斗转,人事各飘零。

  营营。烽火起,新君旧主,几度更名。柏寒卧东墙,冷看输赢。千载沧桑尽识,唯一默,云淡风清。回眸处,嵩阳岁月,只有读书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连载
   第A26版:阅读
   第A27版:好吃周刊
   第A28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30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A31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画还在,她却已走了
掰谎记
“回笼课本”里的“好课文”
学会平视
寻找十八间
嵩山游书院
新民晚报夜光杯A24嵩山游书院 2017-08-31 2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