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给残疾青年群体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尤其是教育对残疾青年和弱势群体的实质公平,是改变特殊青年群体贫困和弱势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在国外一些高校中,已经较好实现了普通大学生与特殊群体大学生无差别相处。
特殊青年群体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要比普通青年面临更多困难,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更重要的是,特殊青年群体接受教育和提高素养,并不是他们在高校中的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他们更需在高校中融入同辈群体之中,去发展正常的社会交往心理和社会交际能力。
特殊群体大学生若能在同龄群体中,以一个平等主体无差别地进行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群体,巩固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意愿,去除特殊群体社会标签带来的社会刻板印象。
在关照特殊群体青年时,要防止推诿扯皮、不履行职责的负面行为。相关机构、组织和单位,要以主动态度,积极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要求,为特殊青年群体创造条件,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
(邓希泉 刊今日光明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