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央视4台“囯家记忆”里看到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成长的节目《中国空降兵·捍卫荣光》。一位年已82岁高龄的女战士出现在屏幕上,我好不欣喜,在心里呼唤道:你好,“王兰”,又见你向我们走来了!
这位女战士的真实姓名叫王清珍,家住湖北省孝感市军休所,退休前是解放军空降兵某师的卫生处副处长。
咱中国的空降兵部队,前身是英雄的陆军第15军。正是这支部队,在抗美援朝战斗中打了一场载入史册的“上甘岭战役”。战役结束,祖国的慰问团来到朝鲜慰问,其中有一支是由中央电影局的创作人员组成的。他们的任务一是慰问,二是采访英雄人物。采访组的成员中有年轻的编剧林杉和导演沙蒙,他们听英雄八连连长张计发等人讲战斗经历,泪水一次次浸湿记录本。
部队首长对采访组成员们说,你们采访英雄,一定不能忘掉采访王清珍!
出生于铁路工人家庭的王清珍14岁加入解放军部队,接受林杉和沙蒙等人采访时才17岁。她是师部卫生所的卫生员。上甘岭战役中,她日日夜夜在我军坑道里护理伤员。有位重伤员尿道阻塞,痛苦难忍,王清珍把导尿管导尿和注射器抽尿等办法都用上了,无济于事,她不顾少女羞涩,毅然跪在伤员膝间,用嘴吸导尿管,终于把尿吸了出来,救了战友生命。
43天的坚守阵地啊,血与火的日日夜夜,坑道里的日子是多么漫长!为了慰问鼓励战友们,王清珍就在战斗间隙唱歌给大家听。她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唱新学的革命歌曲,也唱家乡的民歌小调。她甜润的歌声把战友们的思绪带回祖国,带回山亲水亲的家乡,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战地百灵鸟”。后来,乔羽在为《上甘岭》写插曲歌词时,就是受到了这一幕的启发,产生了灵感,动情地写下了传世的“一条大河波浪宽”。
创作组为什么能创作出这部经典电影?道理何须笔者老生常谈。如果创作组成员们未曾亲临硝烟尚未散尽的上甘岭深入采访,如果英雄们的事迹没有引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如果他们也像当今的某些导演某些编剧一样闭门造车,新中国的电影史,哪会写下这辉煌一页?
《上甘岭》的卫生员王兰原型就是王清珍。扮演王兰的演员刘玉茹一生只演过《上甘岭》这一部电影。她从未在霓虹灯下出过风头,更没替自己制造过“新闻”,但是观众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也永远喜爱她。1995年年底,她在《哈尔滨铁道报》上发表题为《我在上甘岭演王兰》,写道:“我当然不会忘记那次难得的艺术实践……更不会忘记女英雄王清珍。我在祖国北方黑龙江面向湖北,遥祝我的好姐妹王清珍健康,幸福!”
笔者退休前在湖北省民政厅工作(办民政刊物)。军休所的管理工作归属民政部门,所以我曾两次和孝感市民政局的同志一起到军休所看望王清珍和她的老伴(也是战友)刘焕杰。王清珍退休后并未赋闲,而是义务为群众治病。她曾运用娴熟的中医针炙推拿按摩医术,使一位卧床多年的60岁婆婆重新走路,又使一位因车祸受伤被判定为“植物人”的18岁的姑娘恢复生机。她常受邀到学校给中小学生们讲英雄们的故事,为孩子们唱“一条大河”。我曾和孝感市民政局年轻干部楚登峰合作写过采访王清珍的文章。我退休后定居上海,一有机会便托孝感市民政局的同志代向王清珍问好。
现在又在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上见到精神矍铄的王清珍,怎不令人思绪纷纷?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需要英雄精神,呼唤鼓舞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的特别时代,因此,看见“王兰”又从“上甘岭”向我们走来,情不自禁,写下这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