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英语:virus,中文旧称“滤过性病毒”)是由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微小有机体;病毒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目前未将它们归入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之中。病毒是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具有感染机制,这些简单的有机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5000多种病毒被发现并得到鉴定。
病毒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病毒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病毒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它们便停止活动,形成蛋白质结晶,成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们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人们都怕病毒感染,感染了使用抗生素无效;病毒对干扰素敏感,但干扰素是处方药,也不能随便用,必须遵医嘱使用。1995年,人们发现了一种有益病毒(或称“好病毒”),人感染了这种病毒,不但不会得病,相反,如果艾滋病人感染了这种病毒,能减慢病情的发展和减轻病症。1976年,在扎伊尔和苏丹首次发现了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因该病由一种埃博拉病毒引起(扎伊尔北部有一条埃博拉河,所以病毒以“埃博拉”命名),埃博拉病的症状是高烧和内出血,很难治愈。而这种好病毒能使该病患者的存活率提升一倍。
鉴于这种好病毒在医学上的罕见作用,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好男孩”,目前这种病毒的正式名字叫Pegivirus。从此,科学家们便一直在研究并猜测这种病毒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这种病毒几乎不会突变,所以身体也不给予抵抗,因为否则此病毒会不断改变自己的遗传特征。后来,美国威斯康星州灵长目动物资源中心的专家们在猕猴的骨髓中发现了“好男孩”,正好人身上的艾滋病毒也是在该处作祟的。微生物学家们发现,只要这两种病毒“相遇”,“好男孩显然会企图”抑制艾滋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过分活跃,以防造成免疫抵抗功能的彻底崩溃。总之,科学家们最关心的是让Pegivirus的保护作用为医学服务:以药物的形式或有意识地去感染Pegi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