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道别
姚 霏
  姚 霏

  结束暑假回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电影院看《二十二》,与她们道别。

  2005年清明,我和同学陈克涛(后来成了我的丈夫),受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委托,去崇明为一位阿婆的墓碑献花。我们曾不止一次去到这位阿婆家中。有时是带着律师去做公证,有时是送慰问金,有时可能只是路过去看看;看着她从一开始还能走动,到后来只能坐着,最后只能躺在床上吃饭。她去世时,我们曾去参加葬礼,嘱咐她的儿子一定要为母亲立块碑,并留下千元。可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块粗糙的人造大理石,上面不仅有他母亲的名字,还有他不曾为其立碑的父亲的名字。

  2006年春,我陪着中心研究员陈丽菲教授去往武汉,参加袁竹林的葬礼。这是一个勇敢的老太太,很早便公开自己“慰安妇”受害者的身份。李碧华的《烟花三月》里那个为爱执着的形象,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在那个教堂里,我听到了她的教友们为她唱起“朋友,我永远祝福你”,看到那张无论何时都要好好化妆的仪容。那个晚上,她的养女向我们回忆了和母亲的点点滴滴,时而狠狠数落她的倔强和固执,说着说着便号啕大哭。

  我还参加过一位生活在上海的韩国受害者的葬礼。这位老人儿孙满堂,孩子们对于她的往事讳莫如深。因为一次抗战访谈活动,我不慎将其姓氏(因其姓比较特别)公开,引发了她家人极大的不满。那段时间,她的大女儿经常打电话给我,一会儿是责备,一会儿是让我出面向她的弟妹们澄清,就怕被家里人误会她拿母亲的往事赚钱。于是,在多年后的葬礼上,我默默去了,默默回。

  我最遗憾的是没有参加另一位韩国大娘的葬礼。我和她的家人相处得很愉快,曾经帮她的外孙补习过英语,也在她家里吃过正宗的韩国菜。每次到她们家中,大娘总用夹杂着韩语的上海话说:“侬来啦!”然后乐滋滋地看那时风靡一时的韩剧。至今,我还记得,她的女儿经常告诉我母亲是如何辛苦地将她抚养长大,又在她离异痛苦的时候鼓励她:“别怕,有妈妈在。妈妈当年可以养你,今天就可以养你和孩子。”于是,我明白了为何这个四十多岁的女儿,能如孩童般单纯善良。

  大屏幕刚刚亮起,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从没有料到,有一天我会坐在电影院里,看苏教授和我们为之努力的事情被一亿多国人理解、同情。屏幕上,山西盂县的那些受害者,我和丈夫都曾走访过。2007年春节,我们主动争取到了给她们送慰问金的机会,同时为正在筹建的中国“慰安妇”资料馆征集实物。我曾握过她们苍老干枯的手,听过她们浓重的乡音吐出来的问候,看过她们因为有客人从远方来而由衷的笑容。我曾摸过她们的头巾、小鞋,给她们梳过头发,并把那把梳子留在了资料馆。我曾站在影片最后出现的那样的山坡上,望向冬日里一片萧索荒凉的乡村,感受过她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深深的寂寞。寂寞的,还有我们自己。

  此刻,借着《二十二》的镜头,我又看到了记忆中的身影。还是那样的坐姿,还是那样的眼神。岁月似乎不曾改变什么,只有那刺眼的方框,提醒我斯人已逝。如果屏幕有感情,它应该能感受到那个坐在最前排的观众,正在用她的眼深情凝视,用她的心轻声道别,也向那些踽踽独行的十几、二十年,道别。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金砖国家厦门峰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金砖国家厦门峰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金砖国家厦门峰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阅读上海100胜65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养生/新民健康
道别
感悟与灵性的观照
相框
旅途(中国画)
荷肴无比香
父女同赶考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道别 2017-09-04 2 2017年09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