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色盲戴上了太阳镜,好半天他喘不过气,又流泪又激动地说:“天啊,我之前都错过了什么?!老婆,你比之前更漂亮,这衣服真好看!”
这副太阳镜可不是普通的眼镜,而是美国一家公司研制的色盲眼镜。戴上它,色盲就能分辨更多颜色,看到世界原来是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
色盲及其解决技术
其实严格来讲,“色盲”一词并不恰当。色盲不是完全看不到颜色,而是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看到所有颜色,因此对色盲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色觉缺陷”,缺陷来自于视网膜。视网膜上有2种感知细胞——视椎细胞和视杆细胞,其中视杆细胞能感知亮度,视椎细胞能感知色彩。视椎细胞又分为3种类型,分别感知红、绿、蓝三原色。任何一种视椎细胞出问题,都会造成色觉缺陷。
有缺陷的视椎细胞大部分无法准确感知红绿色光,所以红绿色盲较常见。在红绿色盲的人看来,红色和绿色的区分度明显下降,红绿色被“混合”成棕黄色。这种缺陷还会干扰对其他颜色的感知,比如紫色(红蓝混合)和粉红色(红白混合)。
色觉缺陷似乎并不会给生活造成太大的实际困难,只会带来一些麻烦和不方便。比如穿衣服可能会颜色乱搭配而自己却看不出,考不了驾照不能开车等等。然而,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阴影。例如有些场合会贴很多公示信息,并以颜色区分,而对色盲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严重者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好消息是,如今已经有了色盲眼镜,戴上这种眼镜,色盲的人就能看到和正常人差不多的效果,矫正作用相当明显。
外观上,色盲眼镜与普通的太阳镜区别不大,其独特之处在于镜片外面涂有特殊材料。这层材料能过滤一定波段的光(红绿色盲分不清颜色的部分),从而使有红绿色盲缺陷的人更容易区分看到的不同色彩。换句话说,在红绿色盲眼中红色与绿色本来没什么差别,但戴上色盲眼镜后,“红色”“绿色”之间的差异增大了,因此,色盲相对地拥有了看到色彩的能力。
颜色不是来自视网膜
色盲眼镜虽然给广大色盲带来了福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色盲大部分是先天性的,由于基因突变的情况各不相同,颜色分辨能力也不同。眼镜带来的改变是有限的,且无法适应全部色盲。
另外,实际存在的颜色比人眼感知到的要多得多,有的动物看到的颜色就比人类多。而且对颜色的感知不是来自视网膜,而是来自大脑。实际上,颜色是由大脑创建的一种思想意识。它与视网膜传递过来的信号相协调,并与记忆、环境、预期等其他信息相协调。
人类视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颜色恒常性。比如不论在白天正午的冷白光下,还是在夕阳的金黄色光下,抑或在炉火的火光下,橘子一直都是橙色。哪怕橘子会反射不同组合的光并被人眼接收。
对颜色恒常性的研究,至今没有统一结果。但科学家推测,它类似于相机的白平衡功能,能在拍照时自动设定一张照片的白平衡。
另一种解释认为,记忆对颜色的感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一件香蕉形状的物体,即使它是完全的白色,但在人们心目中它会“附带”轻微黄色。据此,科学家推测,颜色恒常性以及对颜色的感知是大脑不同部位同时处理并统一计算所得出的结果。这是对颜色的一种总体判断,绝不是眼球所能具备的功能。
大脑感知颜色的个性化
虽然颜色恒常性是确定的,但人与人之间对颜色的感知却是不一致的。2015年,曾经有一张“服饰”照片受到网民广泛关注。照片上的衣服款式简单,但它的颜色却引起许多人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蓝色,并附带黑色纹饰,也有人认为它是白色,附带金色纹饰。美国著名说唱歌手维斯特看到的是蓝衣黑饰,而他的女友——美国娱乐界名媛卡戴姗,却看到了白衣金饰,这种差异甚至还引起了家庭争吵。
科学家推测,颜色不确定,可能是由于照片质量差或光线不够明亮引起的。如果你认为衣服在温暖的人造光下拍摄,就会觉得它是蓝衣黑饰;如果你认为衣服在白天的阳光下拍摄,就会觉得它是白衣金饰。人们的认知都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思想观念基础之上,这种观念属于一种不完整的碎片,由此得出截然不同的解释也就不足为奇。
在色盲眼镜的配戴说明里,就建议配戴者戴上眼镜后应该保持至少15分钟的适应时间,否则可能看不到完美的色觉效果。这段时间其实不是为配戴者的眼睛准备的,而是为了让配戴者的大脑能适应新的视觉信息,并以合适的色觉认知来解读这些信息。在色盲眼镜公司的调查报告里就提到很多色盲摘下眼镜后,新的色觉认知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并且这种效果因人而异。
从某种方式来说,人们看照片上的“服饰”颜色,就好比色盲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颜色。
颜色还与情感有关
人们对颜色的个性化感知,还表现在一些相互比较上。一般情况下,人们从来不会这样比较:你的戒指是不是跟我的一样圆?你的磨砂手机壳摸起来是不是跟我的一样粗糙?你的冰淇淋吃起来是不是跟我的一样甜?同样的情况,如果涉及颜色,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相中的颜色是否认可。很多人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却很少听说有人偏爱某种形状。这种差异实际上是因为颜色的独特性,它是有特殊含意、附带情感的信息。
科学家长期研究后认为,哺乳动物演化出丰富的色觉,不仅是为了判断果实是否成熟,还是为了分辨果实的质量好坏。因为仅靠光亮度所带来的黑白、明暗、阴影等效果,我们不足以获取细节信息,但是有了颜色,就能分辨出果实的质量好坏,捕捉到更丰富的内涵。
另一方面,人的色觉认知还可以用来解读其他个体脸上的颜色,而这种脸色正是由于丰富的情感引起的——恐惧使人脸色苍白,愤怒、激动、尴尬会导致脸色涨红。大多数灵长类动物也与人类相似,有三种色觉,而且它们大多数脸上无毛,屁股上也无毛,可以透过这些部位的皮肤颜色发出清晰的交配信号。
因此,在人类感官中,色觉不仅是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更是对附带特殊意义的个人情感信息的解读。关于颜色的认知,虽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每个人感知到的颜色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色盲”即使戴上了色盲眼镜,也不一定能看到预期中的色彩。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