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是为编程打基础的,就给孩子报了名。”重庆市民陈艳梅刚刚给3岁女儿报了乐高课程,15节课收费1200元。另一位家长表示,同事的孩子也有报编程机器人课程的,实质内容还是乐高搭建,只是换了个名字。在采访中,媒体记者发现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编程,不过大多数家长本身对编程并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把乐高搭建装点为编程课程,在迎合家长起跑线焦虑的基础上,进行商业收割,这大概算是当前教育领域惯用的圈钱套路了。这样的套路,在各大城市并不鲜见。这些家长未必了解编程,不过“马克·扎克伯格10岁开始学编程,后来他成了最年轻亿万富翁”的说辞蛊惑人心,在成功学鸡汤和商业营销的狂轰滥炸下,家长们很难抗拒那些可能让孩子多一技傍身的课程。
准确地讲,起跑线的战争,时间线被不断提前,现在的比拼,早已不是从幼儿园开始。更好的玩具、更好的早教班、更好的动画片、更好的游学之地,家长们用金钱堆砌起来的护城河,成为孩子难以承受之重。但这并不重要,那些被捆绑在战车上的孩子,当他们被各种教育课程全副武装的时候,家长们在心理上已经“赢了”——类似于幼儿学编程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烧钱战略,跟起跑线毫无关系,它只是家长们心理疗法的方式。重要的并不是孩子有没有学到东西,而是家长一代的焦虑有没有被排解。这很功利,但它就是真相。
教育功利化,贯穿着小学到大学的全程。那些殷实之家,一定不会放弃让子女海外留学镀金的机会,哪怕是野鸡大学。讽刺的是,文凭正迅速贬值。留学6年花费200万的海归回国拿2000元工资的新闻曝光时,这些家长一定五味杂陈。投资收益不成正比,但这并不会让他们去试着认清教育规律,相反,那种对子女未来更惶恐的担忧,会逼着他们投入更多金钱在孩子身上,幼儿学编程又算得了什么?
走火入魔的起跑线之争,将家长们的短视、功利暴露无遗。但也不能对他们过分苛责,家长们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游学团时,这种额外补课,本身是在为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功利化埋单。当然,兴趣班所谓的琴棋书画、国学教程,也未必真能让孩子免受分数指挥棒荼毒、实现全面发展,在多数时候,它只会成为孩子另外的负担。而家长们自认为的起跑线胜利,不过是花钱买了个安心而已。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其本质不是“为了孩子”,而是“迫害孩子”。家长们是无“利”不起早,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可不能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