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掌声,也从内心里渴望“掌声响起”。然而,现实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掌声是一些人自己刻意营造和人为渲染出来的。有的是靠前排的人领掌,后排的人被裹挟着跟掌,此刻的掌声是带出来的,它更多是一种吹捧声、迎合声、附和声;有的则靠哗众取宠、卖弄噱头博得掌声,此刻的掌声纯粹是要来的、哄来的。应该说,这些掌声的含金量是不够的。
掌声是心声,也是民声。通常看,“后面”或“楼上”的,更多是普通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冷暖甘苦从掌声的多与少、先与后中能够折射出来,掌声和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后排的掌声”既是风向标,又是晴雨表,也是温度计,它像一面镜子,照出群众是哭还是笑,是乐还是愁,照出我们工作的好与坏、优与劣。
读懂“后排的掌声”,要悉心倾听。我们的改革也好,各项工作也罢,要特别在意和观察“后排”的反应,不能以为只要有掌声就可以了,把“后排的掌声”不当回事。忽视或不重视“后排的掌声”,那么“后排”迟早会出现抱怨声,说不准哪一天还会听到一片喝倒彩声。
读懂“后排的掌声”,在于赢得群众的掌声。“后排的掌声”怎么来?一句话,靠各级干部实实在在干出来,在广大群众真正有了获得感、幸福感之后响起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只要有了这份情怀,带着责任和担当,就能真真切切地听到和读懂“后排的掌声”,也能实实在在地赢得“后排的掌声”。(徐文秀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