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去美国,遇到最水土不服的事,“给小费”绝对能列入前几位。
美国是“小费王国”,虽然这算是商业习俗、并无法律规范,但诸如餐馆、酒店、出租车、人工洗车、美容修甲等服务行业,是公认需要付小费的。仅以上馆子为例,在哪个州、进什么样的餐厅、几位客人用餐、吃的是啥……不同情境给不同金额的小费,完全要凭经验。给多了,自己心里不舒服;给少了,就得看服务生的冷脸。
几年前曾在美国待过一阵子,那时服务行业从业者还颇有些“矜持”,索要小费往往以“您还需要什么吗”“你对我的餐厅/服务满意吗”等充满暗示性的话语“提醒”客人:该给小费了。如果你不“接翎子”,除了收到几个白眼以及不给换餐盘之外,倒也不会有什么尴尬情境出现。
上月再赴美国,明显感觉美国人索要小费的风气,已经从暗示转向明要。譬如,主流社会传统上不付小费的行业开始“半强制”索取小费;曾经给不给都可以的出租车,如今不给小费就无法结账;有些做外带的咖啡店、蛋糕屋用iPad点单、付款,总金额直接加入15%-30%的小费,iPad上虽有“不给小费”的选项,但一来字如蝇头且在屏幕最角落,二来后面排队客人众目睽睽,如果不给,“压力”实在太大,很多脸皮薄的人只得掏钱了事。那些强调体面的知名餐馆,虽不允许侍者直接索要,但会在不告知食客的情况下,在账单中直接加收20%以上的小费。常有不仔细查看账单的客人再付一笔小费,成了“冤大头”。
至于中国游客和华人新移民经常光顾的中餐馆,小费纠纷更是司空见惯。如今,很多自助式中餐馆的寿司吧、煮面吧和铁板烧,干脆直接写明——先付小费再给做。
据说,强行索要小费的风气,从金融危机后期开始蔓延。因为虽然各项经济指标逐渐向好,但美国人手里的钱不见增多,外出上个馆子,消费税加上小费,要多支出10%,不愿外出就餐的人越来越多。景况不佳使得服务行业竞争激烈,雇主们为了省钱,拼命缩减员工薪资,小费自然成了后者最看重的收入。
当没有给小费习惯的中国游客遭遇强要小费的美国服务行业,如何互相理解、妥善处理,着实是“公民外交”的一堂重要课。或许,收取了高额团费的旅行社,应该多出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