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1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权威声音
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胡海升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论断,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根本思路,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据统计,金融业已经成为28个省(区、市)的支柱产业,对其中12个省(区、市)的GDP拉动率超过1%。但金融业的过热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资源配置不当,资金“脱实向虚”,潜在风险隐患增多等。相反,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的实体经济,则在发展上出现瓶颈。主要体现在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发展缓慢等。

  一个国家要想保持长久经济竞争力及较强的综合国力,必须夯实实体经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都把实体经济摆到了战略高度大力发展。对中国而言,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夯实根基并提升经济质量,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不二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的门槛与成本,让金融活水更好浇灌实体经济,不仅是做大做强经济“蛋糕”的根本选择,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路径。可以说,只有回归本源,全心全意为实体经济服务,才能体现金融作为经济“血脉”的真正价值。

  让金融回归本源,需要发挥“协同效应”。对金融监管机构而言,应加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夯实金融监管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各级政府而言,应健全法律机制,增加恶意违法违规的成本;对金融企业而言,应完善公司治理,切实提升董事会、监事会履职能力和决策监督水平,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对实体企业而言,一方面要苦练内功,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与金融市场对接,充分发挥金融优势,助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胡海升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80
   第A04版:随笔/评论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新民旅游
   第A30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第A41版:旅游资讯
   第A42版:旅游资讯
   第A43版:旅游资讯
   第A44版:旅游资讯
   第A45版:旅游资讯
   第A46版:旅游资讯
   第A47版:旅游资讯
   第A48版:广告
扫码关注新民晚报官方微博
取消家长签字是学校责任回归
给小费
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知识付费是门好生意吗
翻版“3Q大战”,受伤的还是用户
用完公厕后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4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2017-09-19 2 2017年09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