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想到与做到
潘高峰
  潘高峰

  交通大整治一年多时间,上海“电子警察”的功能升级,可能比过去十年还多。

  昨天,又有一套全新功能的“电子警察”面市,专门拍逆行交通违法的非机动车。从拍汽车到拍骑车,一字之差,这一步的跨越并不简单。这其中有科技的进步,也有理念的变化。

  来看看“电子警察”拍非机动车违法的原理就知道,它可不仅仅是拍下违法行为和车牌号即可。由于种种原因,上海的非机动车车牌管理比较混乱,要用拍摄车牌的方式进行违法管理,本身存在障碍。此前,在市党代会上,就有代表提出能否也用“电子警察”管行人和非机动车,当时来自公安的代表就表示不太可行。现在,交警的科技部门独辟蹊径,通过高科技手段,利用逐渐成熟的人脸比对技术,将拍下的违法人与数据库比对,确认其身份后,由属地交警通知其处理违法,可以说是开了“脑洞”。

  但想到和做到之间,其实还有不小的距离。据交警部门统计,从8月底投入试点,迄今抓拍了30多起非机动车逆行违法,其中9人经警方通知后处理了违法。这说明,不处理者还是大多数,虽然交警试图通过公示的形式,督促更多人处理,但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这其实还是回到了事情的最初:行人和非机动车违法发现易,查处难,执法成本高企,部分交警有畏难情绪。

  随着交通大整治的开展,开车人已经越来越守规矩,但行人和非机动车违法还是面广量大,难管难罚。这既是现阶段交通整治的重点,也是难啃的骨头。几个月前,我随警采访交警街头执法,曾看到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最搞笑的是,竟有一个交警和违法耍赖的大妈私下商量:你先把钱给我,接受处罚,让记者拍一下,然后我把钱还给你。这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从中也能看出一线交警的无奈。

  现在,抓拍行人和非机动车违法的“电子警察”有了,但这只是第一步。法律的尊严的重塑,贯穿于每一次公平公正的执法始终。“电子警察”只是给出了确凿证据的辅助,真正要让每个违法者认法认罚,还是要靠执法者动真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新民法谭
   第A32版:家装之窗
网络安全,不只是网络的安全
想到与做到
辉煌中国,印刻在普通人心底
智能抓取的信息推送应适可而止
带你傲骄带你飞
推广“新零售” 勿忘老顾客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想到与做到 2017-09-22 2 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