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阻肺患者约4000万
慢阻肺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肺功能逐渐下降,病情恶化。常见的表现有反复咳、痰、喘,典型临床表现通常在疾病晚期才暴露出来,主要包括显著的气流受限、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等。老百姓对慢阻肺往往停留在对老慢支、肺气肿和呼吸功能衰竭的初步了解上。
慢阻肺目前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2010年数据显示,慢阻肺占中国患者死亡病因的第三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8.2%,即目前我国约有4000万慢阻肺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空气污染、吸烟等因素的影响,慢阻肺的患病率仍在上升,给我国慢阻肺防治形势带来严峻挑战。
轻微或无症状者轻视治疗
钟南山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前期的研究发现,超过70%的慢阻肺患者属于早期患者,这部分患者的症状通常比较轻微,或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困难,因而绝大部分早期慢阻肺患者未主动寻求医疗帮助,直到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明显的症状时才去看医生,但此时患者的肺功能往往已经明显受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晚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起步晚,效果较差,无法及时开始或推动最优化的维持治疗,死亡率、再住院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当今世界慢阻肺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的原因。
慢阻肺患者的早期肺功能下降更为迅速,若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对早期的慢阻肺患者进行干预,不仅可以及时防止肺功能的快速减退,还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速度,减少疾病发展至晚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痛苦和负担。
早期治疗获益良多
此次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被称为Tie-COPD(全球首个大型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阻肺临床研究),它是针对早期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慢阻肺患者进行用药干预的研究,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牵头、国内多家医院共同参与。因为早期慢阻肺患者很少到医院就医,该研究的许多患者是通过社区筛查入选的。研究选择目前慢阻肺治疗的主流治疗药物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噻托溴铵作为研究药物,安慰剂作为对照组,观察了治疗2年期间患者肺功能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急性加重、安全性等。研究结果显示,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阻肺患者能有效提高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急性加重,同时观察到了肺功能下降的速率有所减缓,有效改善了肺功能。
钟南山院士指出,该研究结果对于早期慢阻肺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证明了给予症状相对较少的早期慢阻肺患者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患者能够获得显著的临床裨益。医生和患者都需转变慢阻肺的诊治观念,对慢阻肺做到“早诊早治”,就像早期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那样,从而及早地挽救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对于如何做到早诊早治,钟南山院士也提出了建议。成年人特别是长期吸烟,反复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的人群,应当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做肺功能检查,争取尽早明确诊断并开始治疗,切莫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本报记者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