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意制造的政治暗箭
那是1927年10月中旬,英国《每日邮报》及美国、比利时等一些国家的媒体、包括美联社的电讯相继捏造有关宋庆龄的所谓新闻,造谣说“孙夫人与陈友仁在莫斯科结婚”,甚至还杜撰出“这对新夫妇想要用发动一场新革命的办法在中国度过他们的蜜月,第三共产国际将资助他们的活动”这样荒诞不经的故事。
诚如爱泼斯坦指出的,宋庆龄深深明了“这是蓄意制造的政治暗箭,使她这次勇敢的莫斯科之行失去光明正大的意义,而降格为‘肥皂剧’剧情中常有的一场私奔”。
宋庆龄当即从莫斯科打电报到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69号)宋宅,要求其家人向首先传播此谣言的英国《每日邮报》“根究谣言之由来,如无满意之更正,即委任律师至英京控诉该邮报”。宋宅接到电报后,即找律师商议此事。其时“惟因该报日前已有一自行更正之纪事,故现正调查该项更正稿,是否可认为满意,以便决定控诉与否”。
此时恰在日本东京的宋子文在接待《大阪每日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愤然指出“此项消息,纯由反对广东人之英人宣传”。并说他“本人对此,实不能终守沉默态度,已请广东政府发电向驻伦敦之代表,在英国法庭起诉英报造作谣言,要求赔偿名誉损失”。
陈友仁对此谣言也予以痛击道,“此乃蓄有恶意的杜造之言,欲放出政治上亵渎神圣之气味,因渠甚尊重孙夫人也”。
在这样的合力反击下,荒诞不经的宋、陈“结婚”谣传终于得以平息。
访苏前后建立的深厚友谊
就在此事平息一个多月后,宋庆龄又遇上了一件让她伤心不已的事,那就是帮助她成功离开上海,实现此番访问莫斯科之行的挚友雷娜·普罗梅因病于11月21日在莫斯科逝世。这天正是感恩节,宋庆龄冒着刺骨的寒风,步行穿过莫斯科市区,参加普罗梅的葬礼。普罗梅好友、美国作家和记者文森特·希恩曾经回忆说,“在(普罗梅)葬礼举行的那天下午,我们经过数小时的跋涉,穿过莫斯科,到达新建的火葬场”。“那天天气寒冷。途中,我注意到了孙中山夫人那瑟瑟发抖、微微弯曲的身影。她从中国方面的收入来源已告断绝,而她自尊自重,不愿接受陌生人的资助。她连件冬大衣都没有,只裹着一件单薄的黑斗篷,在阴冷刺骨、冰雪凌凌的街道上缓慢地行走着。苏联外交部借给她的一辆轿车就跟在送葬者队伍的后面,至少车子里总要暖和些。我曾劝她上车,但她不肯。她两臂交叉、低垂着端庄秀丽的脸,亦步亦趋地穿过了这个城市。仅仅几天之前,她的病才痊愈,脸色仍是十分苍白。……她正在早降的夜幕中紧跟着她那公而忘私的朋友的灵柩之后战栗前进”。由此可知,宋庆龄在此期间身体还出了状况,所幸无大碍。
访苏期间,宋庆龄与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加里宁的夫人建立了深厚友谊。“加里宁夫人是一位质朴亲切而又非常好客的典型俄国主妇,对宋庆龄很热心,经常请她到幽静的乡村别墅共度假期”。后来宋庆龄在北京寓所的床头柜上,一直放着她和加里宁夫人当年在莫斯科的全影照片。当时正在莫斯科第三国际所办的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工作的陈翰笙,曾这样记述1927年他在莫斯科拜访宋庆龄的情景:“当时孙夫人住在莫斯科红场对面一个旅馆里,当时不叫招待所,更没有什么宾馆。我去见孙夫人,见面时就谈谈国内时局,国民党情况,国共合作问题。彼此都用英语交谈,因为不希望别人听到。她不常出门,但经常阅读共产国际的刊物《国际通讯》,我常为该刊写稿。”
回国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
如果不是因为会见斯大林,宋庆龄也许会在苏联多逗留一些日子,但是1928年春天与斯大林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使宋庆龄感到迷惘和失望”。她说“认识到斯大林不想继续帮助我们而听任蒋介石得逞时,我就不再在莫斯科多呆了”。陈友仁儿子陈丕士在回忆其父与斯大林的谈话时,也这样写道,“我父亲深信就中国的内部事务而言,俄国人奉行的指导方针不是为了中国的最大利益,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他预言为了他们本身生存的利益,唯有我们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机器拼死斗争到来时,俄国人才会决定帮助中国”。
1928年5月1日,宋庆龄乘火车离开苏联抵达德国柏林,此后她在欧洲呆了一段时间。直至1929年5月6日由秘书黄琪翔陪同,乘火车从德国柏林启程经苏联西伯利亚回国,以参加不日将举行的孙中山遗体落葬南京中山陵的奉安大典。
5月28日上午十时五十分,当宋庆龄和孙科、宋子良、宋子安等亲属随孙中山灵车从北京抵达南京浦口车站时,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以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党政领导人等前来迎灵,并在孙中山灵前祭奠,行迎榇礼。现场一片肃穆,两位主要人物相对无言,各自用目光表达着自己感慨的思绪。在这样的场合下,倒是宋美龄身上传导出的感情一览无余,迎着姐姐苍白的面容,她强抑悲哀朝姐姐望去凄苦的一眼,然后上前一步挽住姐姐一只胳膊。宋庆龄似乎已会意妹妹在这一刹那间向她传递出的姊妹亲情,于是她也下意识地伸出一只手,在妹妹细嫩柔软的手背上轻轻拍了下,将自己的一份感情回应给了她。一瞬间,这对姐妹美丽动人的眼眸里都闪烁着一丝晶莹的泪光。然而毕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她们很快就恢复了常态。随即宋庆龄和国民党中央领导人谭延闿、蒋介石以及孙科等护送孙中山灵柩前往威胜号军舰,然后驶向南京中山码头……此时宋庆龄心里也一定有所欣慰,因为她毕竟实现了孙中山临终时要求她替他访苏的郑重嘱托。
摘自《档案春秋》